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什么,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什么
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的庸俗理解,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与客观性两个基本原则的对立。事实上,无论从价值目标、理论性质还是从理论内容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来看,历史唯物主义都坚持了两个原则的内在统一。实践是两者统一的基础,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两者统一的主要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主体性效应
对事物要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来理解,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在这一点上,它同某种把唯物主义解释成"唯客体主义"的传统偏见是格格不入的。这种传统偏见表现为:把"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个正确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错误地搬用到主客体关系上,得出"客体第一性、主体第二性、客体决定主体"这类违背事实的、宿命论的结论。实际上,这不仅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在去甚远,就是同旧的、一股的唯物主义相比,也是一种倒退或停滞。这种"唯客体主义"式的偏见,曾长期束缚了对主体性问题的科学探讨。
客观性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主体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概念。主体,作为各种不同清况下的现实的人及其群体,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一社会存在。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他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中,包含对人的主体性做社会的、历史的客观性的理解。若把主体性妇结为人的精神、意识、主观性,无视人的社会物质性、社会存在及其关系的客观性,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而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方式。
要求对主体做具体分析
"主体"不是一个一般的抽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因此,必须在具体的对象关系中确认谁是主体,把握主体的具体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抽象化。在理论研究中文在着把某一特殊关系层次上的特殊主体一般化的两种极端:一种是把主体--人类或群体主体一一社会、阶级、民族等当作唯一的"主体";另一种则把个别主体.-个人当作唯一的主体"。两个极端互相排斥、二者择一,其结果或者导致抹杀个人及其个性,或导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而否认集体、社会,这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精神实质的。这一原则恰恰表明:世界上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主客体关系,每一关系中都有自己具体的主体。只有正确而充分地理解每一主体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才能科学他说明其关系的存在和发展,而不能把不同的关系及其主体混为-谈,互相取代。
强调人权和责任相统一
承认主体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科学地确立人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中应有和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统一起来。任何把主体性原则理解为人可以随意地千事,只要权力不负责任,达到"绝对意志自由"之类的想法,至少是一种片面化的想象。权力和责任都来自主体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权力和责任又是彼此不应分离的。在客体面前,主体的权力所在也就是责任所在,反之亦然。因此,任何现实的主体(人类、社会、阶级、个人)从主体性原则所得到的第一条启示,就是要自觉地认清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及其统一,而不是其它。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性原则也可以说正是加强主体自身建设与充分发挥主体玖造世界的能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独特性
它并不否认客体性原则,这两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认识和实践富有成效。它们各有自己的侧重功能,对于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来说,同样都是必须遵循的。但是比较而言,特别是当代历史条件下,主体性原则有着更为深刻、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看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