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世界事迹 > 德国历史 >

二战德国坦克的发展历史

时间: 耀聪2 德国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巅峰之作,战争进程中各方创作的经典战略战术思想和与之配套发展的新兵器对今天的战争形式仍起着莫大的影响。下面看二战德国坦克的发展历史。

  机械化战争并没有过时,从近几次热点局部战争中就可以看出,装甲部队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至于信息化战争已代替机械化战争的论点,笔者一直认为是完全不理解战争发展规律的荒谬之言,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主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机械化战争也必将迎来又一高峰。这也是时至今日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仍大力发展装甲部队的原因。

  综上所见,对人类战争史中最大规模的装甲对抗战场上各方装甲部队战略、战术思维与主战装备发展方向的研究,对建设我们自己的装甲部队会有相当的促进作用。而德国装甲部队是世界公认的发展最合理、战术思想体系最为完善的部队。本文从介绍几型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装备入手,辅以经典战斗个案和对装备发展思想的个人理解,来阐述笔者对装甲部队建设的看法和认识。

  一支优秀的装甲部队除了拥有有力的主战装备之外,与之相应的先进战术思想体系也必不可缺。严谨合理的战术思想是最大程度发掘主战装备战斗潜力的有效工具。

  英国福勒在其20世纪20年代的著作《装甲战》中提出:坦克部队应该从单纯协同步兵突破敌人坚固防线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在战场上应合理利用其火力、速度、防护力的优势独自承担一部分打击作用。此种学说并没有在西方各国中产生多少影响,实为可悲。英国人依旧按一战时的思维来开发自己的“陆地巡洋坦克”,机动性差且火力偏弱,日后证明根本不堪重用。

  古德里安在出任德军装甲兵总监之后在《装甲战》思想的基础上对装甲兵作战理论进一步发展,他提出的机械化战争形式是:在战争中装甲兵部队应承担尖刀任务,在战役层面上打开战役缺口,尔后利用其机动性优势不顾侧翼迅速向敌后发展,瘫痪敌后勤指挥系统,由摩托化步兵跟随其后填补战场空缺,最后装甲部队回应配合步兵完成对敌一线主力的包围歼灭。这也是二战时期德军自始至终所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与之配套发展了Ⅰ、Ⅱ、Ⅲ、Ⅳ、黑豹、虎Ⅰ、虎王七型主力坦克。

  坦克介绍:

  Ⅰ、Ⅱ型坦克

  1933年德国重整军备后,陆军部决定利用一战后暗中发展的坦克技术来开发一型5T量级的轻型坦克作为过渡之用,各项技术指标也不要求过高。结果KURPP(克虏伯)公司的设计LKA1被选中。经过一年多的继续发展改进,1934年4月LKA1被定名为PZKPFWⅠAUSF.A,正式投入生产。

  PZKPFWⅠ型坦克全车重5900KG。乘员2人。采用KRUPP M305/4-CYLINDER/57HP MAYBACH发动机(功率57马力)。主要武器为2挺MG-13 7.92MM机枪。装甲偏薄,正面主装甲仅13MM。标准路况下时速40KM/H,行程145KM,越野行程仅100KM。

  1935年KRUPP公司推出B型车,主要改进了悬挂系统和引擎。采用了新的100马力引擎后,机动能力有所提高,越野行程增加至115KM,其他部分基本没有变化。

  基于技术储备的薄弱,Ⅱ型坦克的出现仍困难重重,最终陆军部采用折中方案——MAN公司的底盘加奔驰外壳。Ⅱ型坦克主体依旧从Ⅰ型坦克发展而来,悬挂、动力系统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火力和装甲也只有略微性的突破。

  Ⅱ型坦克发展型号相当复杂,后继开发工作延续到1943年,从最初的AUSF.A系列直到F/G型,各个型号之间性能相差较大。其基本型号车重9500KG。乘员3人。武器为20MM火炮一门,MG-34 7.92MM机枪两挺。标准路况下行程200KM,时速40KM/H,越野行程125KM。

  相对于同时期的苏联、美欧坦克,Ⅰ、Ⅱ型坦克在各方面均难以与之抗衡,可以说发展此二型坦克的实验目的远大于作战目的。1936年德军派遣100辆Ⅰ型坦克和少量的Ⅱ型坦克加入西班牙内战,实战表明该二种坦克薄弱的装甲仅能抵挡步兵轻武器,面对苏联的BT-5和T-26根本无法生存。1938年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古德里安用其手中新组建的三个装甲师进行了一次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的演习——装甲集团超远距奔袭作战。在古德里安的总结中提到,整个装甲集群在演习中的战车维修率竟高达50%!在诸多研究德国装甲部队的资料中都忽略了这次演习,但笔者认为确应将其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它对德军闪击战理论的最终完成起着决定作用。

  由于Ⅲ号坦克研制进度的迟缓,Ⅰ、Ⅱ型坦克在德军中存在的时间比预期要长很多,德军就是利用这种简陋到无奈的装备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基层坦克指挥官,也完善了几乎所有的机械化作战理论,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总的来讲,二战德国坦克的发展,所经过的弯路少,结构更为合理。相比之下,苏联曾经在过度发展轻型坦克的同时陷入多炮塔情结不能自拔;英国人一贯坚持的“陆地巡洋坦克”在指导思想上误入歧途;美国坦克的设计发展成熟比较晚。因此,深入的研究二战德国坦克,可以让我们在发展自己的装甲力量的同时吸取大量的宝贵经验。以笔者历来的阅读思考,总结最关键的两点如下:

  第一,合理严谨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装甲部队的灵魂,主战坦克的发展必须以此为指导。德军的大战略思想体系自普鲁士时代历经克劳塞维茨、老毛奇、施里芬、鲁登道夫、古德里安一代代的传承发扬,独具特色。特别是二战中其闪击战理论关于装甲集群作战的部分,对今天的战争更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对我国来说,国土面积广阔且多以平原为主,必须坚持机械化的完成。但我军在历史上还未有过大规模装甲集群对抗的战例,限制了我们装甲兵理论的发展,单纯追求苏联大纵深模式是不科学的,而德军装甲部队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更适合我们学习。

  第二,每个国家在发展武器装备之时应尽量保持独特性和借鉴性的平衡。不能因为差距而盲目追求数字指标,忽略了实用原则。德军从Ⅰ型至黑豹坦克的发展是十分均衡合理的,但是虎王的失败同样使我们警惕。我们最新的99式改型坦克战斗全重据笔者个人估计已达到55T,这已经是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吨位,短时期内,99式改型坦克的发展方向应该从增强装甲防护力上转变到强调战场发现能力和穿甲弹弹芯制作工艺的突破,这是迫切需要的。至于主动防护和隐身性,不能人云亦云,刻意赶超,坦克本身就是进攻型兵器,攻击才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正确的发展方向能保证研制周期的大幅缩短和装备性能的全面提高。

  希望我国的坦克研制,能在充分借鉴国外坦克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思想体系,在认识水平和装备水平上尽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