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金融发展历史简介
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国金融发展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德国金融发展历史介绍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推崇较多,对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经验的介绍相对不够。而现在,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在国内的大热,大家越来越重视德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经验,作为对“德国模式”关注较久的学者,
从战后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德国具备经济增长强韧、制造能力强大、虚拟经济发展适度、社保与财政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首先,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具有高效、稳定、抗风险能力强的显著特点。
二战以来,以美、德、英、法、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经历了战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危机与滞胀时期、全球化与互联网发展时期、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以及后危机时期五个发展阶段。在这五个发展阶段,德国经济始终保持相对稳健强劲的增长,体现出高效、稳定和抗风险能力强的显著特点。
德国是战后平均年增长率最快的发达国家。从1951年至2014年的64年间,德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4.65%,而同期美国为3.20%,日本为4.22%,英国为2.56%,法国为3.16%。
德国劳动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劳动力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显著高于欧洲与日本。如果考虑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年增长率,1961年以来,德国平均单位劳动产出年增长率为2.23%,显著高于美国的1.59%,仅次于日本的2.99%,列第二位。
德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还表现在保持物价稳定的能力。战后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德国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即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普遍经历高通胀的情况下,德国依然保持了5.08%的平均通胀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以发达国家2%的通胀率作为目标,计算各时期通胀率与通胀目标的平均距离(绝对值),德国仅为0.8个百分点,物价稳定性显著好于美、日、英、法四国。
德国经济具有较强的抵御危机能力。战后德国共经历了6次经济衰退,包括两次石油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但每次衰退的时间均不超过1年,特别是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率先复苏,显示出较强的抵御危机能力。相比之下,美国战后共经历7次衰退,且在20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和次贷危机中恢复了较长时间;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中经历了较长衰退期;英国虽然衰退次数少于德国,但在两次石油危机与次贷危机中,均经历了较长的衰退期。五国中,仅有法国所经历的危机和衰退次数要少于德国。
其次,坚持制造业立国使德国具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
强大的制造业实力。目前,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四、欧洲第一,经济总量占欧盟的1/3,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德国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都闻名于世,其产品以品质优异而著称。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近年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稳定保持在20%以上。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了基础。制造业立国使“德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推动出口快速增长。2014年,德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为6.42%,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再者,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金融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德国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与美、日、英、法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金融市场规模并不领先,2012年德国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在34.7%,显著低于美国的132.2%和英国的95.2%,也低于法国和日本。从间接融资看,2014年德国国内信贷投放额占GDP的比重为141.1%,显著低于美国的245.0%和日本的374.2%,也低于英国和法国。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表现在广义货币(M2)规模上,2014年末德国M2余额占GDP的比重为90.0%,显著低于日本和英国,与美国和法国基本持平。德国的这种经济发展特点显示了其实体经济发展对资本和货币增长的依赖度低,也体现出其资本利用和金融运转的高效性。
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1.1%,是五个发达国家中最低的。从房价相对涨幅来看,2001年—2014年,德国二手房房价年均涨幅仅为1.4%,新房房价年均涨幅为2.3%,而美国同时期房价年均涨幅在2.4%,英国为5.4%,均高于德国。从收入房价比(年收入/房屋每平方米单价)看,德国在15倍—20倍左右,即一年的收入可以购买15平方米—20平方米的房屋。相比之下,除美国由于土地资源丰富,收入房价比约为30倍,高于德国外,英国、日本、法国收入房价比大约在10—15倍左右,要略低于德国。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可持续性保持良好平衡。
德国是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2014年德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4.1%,是五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比重最高的,同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3.8%,仅次于法国列第二位。良好的财富再分配机制与社会保障体制使德国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目前,德国的基尼系数在0.31左右,也是五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的。
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可持续性保持良好的平衡。2014年的德国财政盈余占GDP的比重为0.54%,连续三年保持财政盈余,推动近年来政府债务率出现下降,这在五个主要发达国家中独树一帜。2014年德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80.5%下降至74.7%,是债务率最低的发达国家。
德国金融发展的五大支撑因素
第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并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发展模式独树一帜。作为德国模式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义在于不仅追求市场经济的高效率、高利润以及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且奉行均衡分配利益的社会公平和有限但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政府的角色权重介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只能按照有限干预的原则进行调控。
稳健的公共财政体制。为了确保财政运行稳健,德国甚至将预算收支平衡写进了宪法。财政收入方面,德国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两者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大致为40%与60%。值得一提的是,其能源税与资源税占比较高,大约为10%。对能源消耗课以重税,较好地促进了德国的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财政支出方面,德国非常注重转移支付来保持各地方财政支出的平衡。其转移支付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前者是指联邦政府拿出一部分税收,在各州之间进行分配,后者则是直接在各州之间进行调拨,不经过联邦政府。
公私经济协调发展。在战后初期的国有化浪潮中,德国逆向而行,按照财政平衡、适当干预的思路,对大量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私有化,确保其拥有自主决策权和经营权。与此同时,德国还有选择地保留一部分公有制企业,以服务国家经济政策或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例如,水电煤等公共领域企业归地方政府所有,确保水电煤低价供应;在落后地区投资建立公有企业,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投资建设科技型公共企业,带动私有制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持续提高国内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
第二,制造业强国战略。近期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风靡全球,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德国一以贯之的强国之基。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根源。据统计,在德国制造业营业额中,27%以上来自于产品创新,德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之前,德国创新政策是扶持国家性的研究中心,进行重大项目科研攻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创新政策体现在创新聚集带上。各类型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在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工作,可以选择与研究院所共同完成研究任务,也可以选择外包,将研发任务交给研究院所。这种创新模式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