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识读历史地图
编者按:在历史学习中使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形成空间概念,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现象的影响,还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那我们如何培养识读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historicalmap),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
与古地图不同,历史地图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追溯,含有新时代的观点。随着岁月流逝,历史地图也会成为古地图。如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重新编制出版的8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以清代杨守敬编绘的《历代舆地图》为蓝本,以新中国疆域为底图,从而反映了时代特征。历史地图显示了历史的空间格局,故为研究运动规律的工具,目的在于为当代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以便兴利避害。如从有关黄河河道历史变迁的地图上可发现河道的迁徙规律以及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治理黄河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依据。
古人常说的“左图右史”出自于《新唐书·列传六十七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多用来形容室内图书多,嗜书好学。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并且还指出:“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其中这里的“图”指的是“地图、图表或图册”。这些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图”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历史地图作为专题地图的一种,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经分析研究编绘而成,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
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图符号,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相对于地理地图而言更具有简明性、参照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
其简明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对精确性的要求不是很高,如很多的历史地图没有标示比例尺,有的历史地图省略了很多无关的地理信息等。
其参照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的相关信息往往依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并要参照现代地理地图状况经分析研究编绘而成,涉及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对照等。
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的内容往往反应的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历史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而不仅仅是某一时间点的地理分布状况。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可以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状况和演变过程。
历史地图按其反映内容可分为综合地图和专题地图。综合地图是从历史时期出发,反映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社会现象,既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势,又注明了重要史实发生的地点。专题地图则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关于自然环境、居民、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的专门情况。如政区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分布图、建筑布局图、交通路线图等。许多综合地图实际上是由多幅专题地图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学习中使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形成空间概念,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现象的影响,还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的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在教育心理学中,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属于认知技能,即通过历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能力。如对历史地图的判读、识记、摹画,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的置换与指认等等。
结合教育心理学中培养认知技能的方法和地理学科识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要求,以及历史学科历史地图的特点,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应该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定向阶段。是指培养识读历史地图基本技能的阅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了解、熟悉历史地图,知道阅读什么地图和怎么阅读地图,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历史地图的表象,逐步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目的性要求。
1.把握主题,弄清范围。每幅历史地图都有它自己的主题,把握主题就是要解决识读什么样的历史地图的问题。范围有两重含义:一是历史地图本身的地理范围,二是历史地图表示的时间范围。例如阅读《秦朝的疆域图》,其主题就是秦朝时期的国家疆域,其范围包括地理范围,即秦朝疆域的四至;时间范围就是秦朝时期。
2.辨别方位,搞清位置。一般现代的地图包括我们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因为都有统一的规格或标准,同地理地图是一样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教材之外的一些历史地图却不一定是按这样的标准来绘制的。如考古出土的历史文物地图。所以在阅读前一定要搞清楚。例如《隋朝的运河图》经过五条河流、联系四个城市、共有四段组成,每一条河流、每个联系点、每一段位置都是固定的,要掌握好《隋朝的运河图》就必须把大运河经过的河流以及联系的城市和每一段的名称所对应的地理位置都搞清楚才行。
3.注意图例,看清标注。很多历史地图在表明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理位置之外,往往还伴有图例和标注。例如《三国鼎立形势图》除了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三国的范围外,还伴有图例,用虚线表示三国疆界,用红色小叉表示重要战场,在图的下方还标注了重要地名的古今对照表。在阅读时如果不注意看图例和标注,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4.联系史实,理清变化。历史地图具有动态性,在阅读时必须从历史地图的内容出发,将其动态变化的状况梳理清楚才能真正深刻的理解历史地图的内容。这类动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古今地名的变化和历史现象的演变。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中红军长征的路线中要经过西康省,而西康省从1939年元旦正式建立至1955年7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西康省建制的决议,只存在16年零7个月,红军长征时其地当属川边特别区,而非西康省。现今西康省之地早已分属西藏和四川了。同时在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红军长征的路线,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联系教材内容,红军从江西瑞金一路走来,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险地的情况下,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最终胜利会师甘肃会宁。通过历史地图形象的展现出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理清了红军攻坚克难地理位置的变化,更能形象深刻的理解长征的过程。
5.突出重点,认清主旨。识读历史地图要有目的性,不能盲目。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识读历史地图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历史空间概念,帮助了解历史现象发生的具体环境,正确理解历史问题。每一幅历史地图往往有很多地理名称或历史事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图事物都和历史地图的主旨有关系,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有《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图中除了标示本课重点北京人、元谋人以外,其他遗址均用黄色圆圈表示,并未标示名称,这就要求我们从众多的地图符号中区分、辨别出与自己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事物,而不能混淆主次,忽略重点,聚焦于无关紧要的地方,沉溺于细枝末节的“推敲”,以致冲淡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