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春秋战国 >

毛遂自刎的历史故事

时间: 耀聪2 春秋战国

  在中国历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胆识和智慧,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合纵,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这就是“毛遂自荐”。

  但是毛遂自刎却算的上一个悲剧,据史料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别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军派大粟腹领兵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便力举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

  毛遂自刎的启示

  哲学方面

  这种落差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不能停止的。我们得辩证地看待这种落差。从读史明理的角度看,毛遂自荐最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一个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要适时表现。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显,能不露,根本没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当秦国围攻赵国,平原君力挑说客时,他主动推荐自己,并最终依靠自己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

  一个人的才能并不是到哪里都能得到赏识的,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有伯乐,千里马也须常“嘶鸣”。适时发现自己拥有的才能,并像毛遂一样抓住机遇,展现自我。当然,毛遂自刎也是有启示的:一个人要学会拒绝。当毛遂得知赵王要他带兵打仗时,他是拒绝的,因为他深知自己有雄辩之才而无将帅之能,但他终究没有推脱。对于我们,一个自己才能无法达到的目标,要学会拒绝;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要学会请教;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要学会求助。从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要真正看到自我本质,要务实去虚,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

  军事战略方面

  从军事战略上也能得出两点启示:一是毛遂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强调的是某一方面的优势对全局的极其重要的掌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军事战略在某一方面造势,用突出的某一方面核心战斗力威慑敌方,达到军事目的;其二,毛遂这个雄辩的外交家在使用上的错位导致一败涂地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与其雄辩的口才并无多大关系,他需要有高度的战略眼光与娴熟的指挥技巧。换个角度来说,军事人才,当然也不仅仅是军事人才的使用,必须着眼于其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素质,否则,无异于是对人才的扼杀。

  历史评价

  有一首诗评道:橹樯空大随人转,称锤虽小压千斤。利锥不与囊中处,文武纷纷十九人。

  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了。从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便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曹植: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

  周昙《春秋战国门-毛遂》:不识囊中脱颖锥,功成方信有英奇。平原门下三千客,

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