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春秋战国 >

泗上十二诸侯国简介

时间: 克浩2 春秋战国

  泗上十二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齐威王时泗上十二诸侯向田齐朝贡。在战国中后期,中原除了战国七雄,小国中就剩下泗上十二诸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泗上十二诸侯国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泗上十二诸侯国图片

  泗上十二诸侯宋国

  宋国(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商王朝末期,纣王无道,子启屡次规劝纣王不听,于是逃离商王朝。后周武王攻打商纣,微子启持祭器投降,被周武王释放并复其位。

  公元前1040年,周公平定三监叛乱,杀了武庚之后,封微子启于商王朝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以续商祀。商丘是商族的发祥地,因此,宋国保存殷商文化最多,被看作是古代礼制的典范而受到诸侯的尊重,当年,孔子曾来商丘讲学习礼,故有"阏伯(帝喾长子)始封之墟,尼(孔子)圣习礼之邦"的美称。

  因微子启有前车之鉴,故施政仁得,得到原商王朝遗民的爱戴。宋国强时的疆域有今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诸侯大国。宋国还曾灭掉了滕国(今山东滕州)、薛国(今山东滕州)。

  春秋中期,宋襄公欲兴霸业未成。

  春秋晚期,曾两次倡议召开弭兵(休兵)会议,对中原局势相对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战国时期,宋国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前355年宋恒侯之子剔成废恒侯自立,实行改革,国力渐强,后被其弟子偃驱逐到齐国,子偃自称宋王侯,曾打败过齐、楚、魏三国联军,颇有作为。

  前286年,齐、楚、魏三国再次联合,灭了宋国,三国分其地。

  宋国自微子启于公元前1040年开国,前286年灭亡,共传三十二王,历754年。

  泗上十二诸侯鲁国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泗上十二诸侯卫国

  卫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侯爵。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濮阳、河北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国覆亡,其领地已成为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今沁阳),卫也就名存实亡了,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孔子在卫国游学10载,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泗上十二诸侯邾国

  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邾国的先祖是安(或书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孙侠于邾,为鲁国附庸,《世本》称邾侠,后世亦称曹侠。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安的十二世孙邾君克时已经是春秋时期,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周天子册封邾为子爵,邾君始称邾子,位列于诸侯。

  自邾侠后七代邾君是夷父颜,其名颜(或称伯颜),字夷父,先秦人名、字并称时先字后名,故称"夷父颜",史称邾娄颜、邾子夷父或邾颜公。

  夷父颜之时,因为有功于周,封其子友父(名肥)于郳,史称小邾。

  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夷父颜帮助鲁公子伯御在鲁发动叛乱,杀死了鲁懿公,篡夺了鲁君之位。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宣王伐鲁,杀了伯御而立鲁孝公,同时诛杀了夷父颜。夷父颜被诛后,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周宣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一说叔术为邾国群公子(庶出的诸公子)之一,但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受到邾人的拥护,故得即邾君之位。

  叔术代邾君之位15年,到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后,叔术让国于夷父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受当时邾国五分之一的疆土。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推行霸业,当时的邾君克(字仪父)积极予以支持,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周厘(僖)王二年(前680)鄄地会盟后,齐桓公霸业始成,为了报答邾国的帮助,即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始得位列诸侯。《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后谥邾安公。安公之后是其子宪公邾子琐,宪公之后是其子文公邾子籧篨。

  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文公十三年》),直到战国时为楚所灭。

  泗上十二诸侯薛国

  薛为任姓古国,帝俊(喾)后裔,一说为黄帝系统颛顼的后裔。

  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这个说法和后世称奚仲为舟车始祖是可以相印证的。《左传》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故后人称奚仲为中国造车鼻祖。另据《通志·氏族》称:"颛帝少子阳封于此,故以为姓,夏朝时期,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畛,复于薛国,爵为侯"。周显王46年,为齐国所灭。任姓薛国自薛畛开始,相传31世。齐灭薛以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谥靖郭君。田婴去世后,田文继封薛地,招贤纳士数千人,诸侯国君主竞相求其辅助,他曾先后被齐愍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为相国。孟尝君居薛后,对薛国城池扩建加固并发展商贾,重农桑,减赋税,使薛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齐国被秦灭亡后,设薛郡,汉至魏晋设薛县。薛国故城虽然历经沧桑3000余年,但雄姿依在,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迫思怀古的诗词文赋。明代徐天博在《过薛》中写道:"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清代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写道:"车正遗封弈代承,杳茫人鬼两无证,河山依旧还有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薛国---始封祖为夏朝车正奚仲(侯爵)。今有薛国故城遗址。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不久又迁上邳,即今微山西北欢城,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复封其后裔于薛。春秋以后,薛又迁下邳。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战国时(或疑齐愍王3年,即前298年)灭亡,入为齐邑。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铜簠。

  泗上十二诸侯郳国

  春秋时期,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来 ,在商代子姓方国(诸侯国) 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仍叫郳[ní]国,国都城近靠梁水,即荆河,遗址在今滕州市区龙泉塔东侧一里的小邾城街。友的子孙三代一直居 城为国君。到友的曾孙 犁来第四代国君时,始东迁四十周里建城立国,城初名 犁来城、倪犁城,其后也被呼为倪城。公元前653年,倪犁来始得周王之命晋封"子"爵。倪犁来晋爵后,今邹城境内邾国小邾国颜氏故地爵位相同,而且是同宗之国,为表示自己的国家由同宗邾国分立而建,国号又有区分,倪犁来更改国号,把倪国更名为小邾国。自友到 犁来,四代国君才始称小邾子,倪犁来城也开始俗称为小邾城。由于战争的原因,小邾国史--《小邾春秋》失传,《滕县志·小邾世家》一文是依据《春秋》、《左传》、《公羊传》及战国以后的诸史书集纂而成,且标明倪城的地理位置,同时还吸纳了鲁国《陋巷志》的内容。千百年来,史学界、地方志学界对这段历史多有争议,甚至否定滕州市境内的小邾国及国君友其人。为此,清道光《滕县志》专载了在倪犁城出土的《马珍墓志》为佐证。小邾国自友到他的曾孙倪犁来,倪犁来之孙小邾穆公,穆公之孙惠公,惠公在位时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惠公以下六世被楚国所灭。这期间,小邾国共袭传十四代国君,灭国时约在公元前325年以后。

  泗上十二诸侯滕国

  滕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

  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腾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滕国君主为姬姓。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而封其宗亲及功臣为诸侯。其中叔绣(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是为滕叔绣。古滕城是滕国的首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东滕州,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

  泗上十二诸侯莒国

  莒国,是于公元前1046年西周周武王分封的子爵国,国君为己姓,君主己兹舆期。

  春秋至战国初期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截“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莒国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国。

  莒国,《通志·氏族略》谓其为“赢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

  《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 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莒城不下。汉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魏、晋、南北朝数为郡治。隋属莒州,唐属密州,金升为州治,元因之,明省。

  泗上十二诸侯任国

  任国为周代的诸侯,在今天的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一直充当小国的角色,为齐,晋,鲁等大国的政治资本,后来亡于战国时代。

  泗上十二诸侯郯国

  郯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郯城一带。由于历史资料匮乏,无法考证它具体的边界线,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但是,一种说法认为,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北抵琅琊,南至长江,东临黄海,西接徐州,但是后来沦落了。 春秋时期,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

  泗上十二诸侯费国

  费国,春秋末期兴起的一个小国,战国时代灭亡。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附近。都邑为鄪邑。《孟子·万章下》有费惠公,孟子称之为"小国之君",盖春秋鲁季氏之后而僭称君者。其亡当在战国时期以后。

  传世文献中费地最早的记载是在《尚书·费誓》,鲁侯伯禽讨伐夷人前在费地发表誓辞。清代的叶圭绶认为西周初年费国为鲁国的附属国。周宣王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此事见《齐乘》和《书传旁通》。《春秋左氏传》记载公元前722年,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

  鲁僖公于前659年将费地赐予自己的兄弟季友。季友的后裔季孙氏逐渐成为鲁国最有权势的世族之一。季孙氏与同出于鲁桓公的孟孙氏和叔孙氏并称三桓。而费地的中心城邑鄪邑也和叔孙氏的郈邑以及孟孙氏的郕邑并称三都。季孙氏属地的中心鄪邑成为鲁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当年季康子去世。之后的鲁国政治史资料稀少。至迟在鲁穆公时代,鲁公室终于将季孙氏赶出鲁国政治,国君重掌大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费成为一个小国,都邑为鄪邑。费国君主不再参与鲁国政治。《孟子·万章》有"费惠公",《吕氏春秋》"费""滕"并列,刘向《说苑》有"费君"。

  历代学者多有推测费国君主为鲁国季孙氏后裔。但是费国兴起具体情况如何。有待考证。费国也被历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泗上十二诸侯"之一。

  僖公元年(前659年)冬,季友率师打败了莒国军队,俘虏了莒侯之弟。

  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

  泗上十二诸侯邳国

  邳国,处于睢宁县古邳镇一带,夏商古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向南迁徙于邳,国的名称就称邳。古邳一带沂泗交流,宜稼宜穑,使邳国得到迅速发展。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曾经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统治,后来被彭国打败。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但原地区在南,居泗水下游,新地区在北,居泗水上游。后为了区别,称为下邳和上邳。邳国先后存在l500多年.对徐州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