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传统节日 >

苗族的历史起源

时间: 耀聪2 传统节日

  苗族(越南文:Mèo)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历史起源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民族节日

  鼓藏节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苗语叫(nongx hek nes)。鼓藏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每隔3年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

  鼓藏节在杀猪或牛祭祖之前须杀一只雄鸭祷告祖宗神灵,表示每3年一次的祭祖节日来到了。

  要杀祭祖的猪是有所选择的,其标准是:阉割后养肥的公猪.体形蹄爪不能畸形,猪毛顺披不能有旋涡,开始杀猪即说鼓藏语,如杀猪叫做“呕官人”,猪死后先用稻草盖,叫做“盖被子”,然后用盖的稻草烧猪毛,叫做“照太阳”。

  各家鼓藏节祭祖时,先将猪胸部的大块肉割下来煮熟后切成拳头大的一砣,主人烧香烧纸,把猪肉、猪肝、鱼、糯米饭供于祖宗灵前,然后祷告:“鼓藏十三年,今日来祭奠,山神坐高山,地神守田园,祖宗神灵常佑护。人无疾灾,让我们六畜兴旺,稻禾穗线如牛尾,大米颗粒像黄豆,仓中粮常满。坛里酒不空,小孩无恙天天长,老人长寿随日月,神灵护佑及亲友,年年岁岁得安康.”祷毕,主人便捏糯米饭,抓砣砣肉分送大家吃。这些砣砣肉是猪胸部之肉,称为“仓门肉”。吃时不放盐巴,不加佐料,吃多少自便,但不能乱丢扔。进食时也只能说鼓藏隐语,如吃饱了不能说“吃饱了”,而要说“满仓了”等等,其意旨在吉利。

  鼓藏节的活动以踩铜鼓跳芦笙舞为主,一般5一9天。鼓藏节由“鼓藏头”组织,从杀猪或牛祭祖到节日活动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头”组织安排,人们必须服从。

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