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京族曾又叫做越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族传统节日,希望能帮到你。
京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米乙)”(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乙)。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京族传统节日中元“施幽”
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这一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然后进餐饮酒。民间认为,无人供养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会侵扰村庄,所以,民众请法师在七月十五施衣食,称为“施幽”。在哈亭前的空坪立起“招魂榜”,两旁铺两行芭蕉叶,放上炒玉米、饭团、饼子、冥衣、冥钞、纸宝,数人戴面具扮饿鬼,一法师于锣鼓声中持法刀上场,喝令四方饿鬼集合在"招魂榜"前,读榜念词,要饿鬼均分衣食莫扰村庄。卜以杯珓,得胜珓,便是饿鬼已受食。然后法师一声令下,扮饿鬼者便与围观的儿童一哄而上,将食品一抢而光,民间认为小孩抢到“绝幽”食品为“得福”。抢罢食品,将一只芭蕉船放入海中,芭蕉船用芭蕉杆拼成,长两米,宽一米,上插红三角纸旗,装几把米、一些冥衣、冥钞、纸宝,芭蕉船入水时,鸣放鞭炮,焚烧“招魂榜”和冥衣、冥钞、纸宝,将鬼送走。
京族传统节日哈节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 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 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 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 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 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 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祭神时,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京族的传统节日,京族的风俗习惯
(三) 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 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 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 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 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
(四)送神:“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京族传统节日食新米节
农历十月初十下午,各家煮新米供拜“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而且要关起门来吃,不能给外人看见。
京族的风俗习惯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 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看了京族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