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背节的简介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擂背节的简介
在西林县东南部石山区的布侬壮族民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要过一个叫“吟勾稻”(壮语“吃新谷”的意思)的节日。这是过七月十四节日之后,紧接着又过的一个传统节日。这天晚上,青年男女还要举行擂背活动,因此,这个节日民间又叫“擂背节”。
擂背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做豆腐、煮糯米饭,并采来香草“棵勾稻”(壮语音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似茅草,味极香,为“吟勾稻”时专用的一种香料,故得名“棵勾稻”,即“偿新草”之意)垫在蒸笼底部,蒸新米饭吃。当晚,吃完新米饭后,青年男女们便聚集在晒场或草坪上,在皎洁的月光下相互嬉戏逗闹。在欢娱过程中,人们便你踩我一脚,我碰你一下;你柏我一掌,我擂你一拳。男柏女时说道:“吟勾稻,扭勒俏(壮语‘偿新米,玩姑娘’之意)。”姑娘们则柏着小伙子说道:“吟勾稻,扭勒保(壮语‘吃新饭,找男伴’之意)。”男女双方均如此边擂边念念有词,很有趣。而老年人及小孩子们也常常来围观凑热闹,喝彩助兴。这时,如果男女双方互有爱慕之情,便会双双追逐到场外,到村头寨角的僻静处,或吹木叶,或对唱山歌,或窃窃私语,倾吐情话,播下爱情花种。按布侬的习俗,擂背意味着相爱。倘若男女双方都接受对方的擂背,这就说明双方都已相互爱慕,那就情投意合了。布侬的“吟勾稻”一语双关,明里是说新谷到了,要偿偿鲜,暗里却比喻男女青年寻找对象,初次交欢。民间传说,凡经过擂背节擂背而寻找到对象并恋爱结婚的夫妇,婚后其家庭都能幸福美满,都能白头到老。
关于擂背节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壮乡有一位土司爷,生了一位小姐,十分聪明漂亮。土司爷中年得爱女,心里乐极了,视这位千金小姐如掌上明珠,对她言听计从。而姑娘的聪明漂亮,则传遍了壮乡的村村寨寨。于是,上门求婚的小伙子们络驿不绝,把老土司家的门坎都踩秃了。但小姐却对谁都没有看中,而土司本身也拿不定主意,不知答应谁为好。后来,土司爷与爱女商量,决定在新粮成熟后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让小姐在府门前背对众人坐下。然后让求婚的小伙子们轮番上来轻轻地柏一下小姐的背后,同时说四句话。如果谁能逗小姐开心发笑,那么谁就是小姐的如意郎君。当天晚上,壮乡皓月当空,柔光似水。而土司府的里里外外,更是灯火辉煌,锣鼓喧天,好不热闹非凡。只见府门前的草坪上,慕名而来的人们早已黑压压地坐满了一大片。草坪上,山歌声和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把整个壮乡都闹得沸腾了起来。在一阵阵悦耳动听的唢呐声中,小姐阿娜多姿的倩影终于轻轻地飘到了府门前。待小姐坐定,老土司把要求事项当众宣布完毕,一位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便迫不及待地枪上前来。只见他轻轻柏了一下小姐的背后,便昂首挺胸,得意洋洋地拉腔拉调地说道:“我是丞相崽,帝王身边排,黄金千万两,小姐嫁过来。”小姐听了很气愤,扳着脸根本就不理睬他。富家子弟见状,只好悻悻地退了下来。接着,一位风度翩翩的书生模样的少年公子走上前来。他手持一把折扇,一边貌似斯文地摇着扇子,一边柏了柏小姐的背柔声说道:“我来自远方,翩翩读书郎,开口便成文,一鸣结鸳鸯。”说完又转到小姐面前,彬彬有礼地深深鞠了一躬:“小姐,笑吧!”小姐瞪了他一眼:“蠢才!讲了五句。”读书郎讨了个没趣,只好灰溜溜地退了下来。随后又陆续上来许多青年儿郎,但一个个都高兴而来,扫兴而归,谁也无法使小姐绽开笑脸。这时,有个姗姗来迟的穷小子,不慌不忙地挤到了小姐身边,柏了柏小姐的背,风趣地说道:“穷人讲情义,金银不为贵,小姐肯嫁我,背你来舂碓。”“哗——!”围观的人们都被他说得齐声笑了起来,小姐也禁住“咯咯”地笑了,并且还站起来柏了一下他的背,亲昵地说道:“你这人倒会说话。”就这样,穷小子终于与小姐结成了伴侣。
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布侬青年男女们便欢聚在一起擂背,以此方式寻欢作乐,谈情说爱。后来,这一天便被定为“擂背节”,并作为一种风俗习惯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