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世界事迹 > 朝鲜半岛历史 >

朝鲜壬午兵变介绍

时间: 耀聪2 朝鲜半岛历史

  编者按:壬午兵变还从客观上促进了朝鲜的近代化,初步唤起了朝鲜民族的觉醒。壬午兵变后,在清朝洋务派的主导下,朝鲜开始了渐进式的近代化改革,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人才。朝鲜政局虽仍由闵妃集团掌控,但已发生较大变化,保守势力由于壬午兵变的失败而被打压,而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人物(如金弘集)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朝鲜壬午兵变介绍

  兴宣大院君(흥선대원군),即李昰应(朝鲜语:이하응,1820年—1898年),字时伯,号石坡、海东居士,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人,本贯全州李氏(王族),是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朝鲜高宗)的生父、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早年被封为“兴宣君”,1864年其子李熙即位以后晋升为“兴宣大院君”,因此通称为“大院君”。在当时他被尊称为“大院位大监”或“国太公”。兴宣大院君先后3次执掌朝鲜国政,权倾朝野。而他与其儿媳闵妃(明成皇后)之间持续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斗争,也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末朝鲜的政局。


壬午兵变

  壬午兵变,又称壬午军乱、壬午事变、汉城士兵起义,是1882年7月23日(农历壬午年六月初九日)朝鲜发生的一次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武装暴动。朝鲜王朝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因为一年多未领到军饷以及对由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的反感,而于1882年7月聚众哗变。大量汉城市民加入了起义队伍。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几个民愤极大的大臣和一些日本人,并且攻入王宫,推翻了闵妃外戚集团的统治,推戴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执政。这次兵变引发了中国和日本同时出兵干涉,并且很快被中国清朝的军队镇压。

  1882年壬午兵变是19世纪末(特别是1876年开港以后)朝鲜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873年11月,朝 鲜王妃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朝鲜国王李熙生父)被迫引退下野。从此以骊兴闵氏为核心的闵妃集团开始统治朝鲜。闵妃外戚集团一改大院君时代厉行的锁国政策,而以开放标榜。1876年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朝鲜的国门从此被打开;1882年又分别与美国和英国缔结修好通商条约,外国势力开始全面进入朝鲜。   闵妃集团还效仿中国“洋务运动”,设立统理机物衙门,并分别派使团赴中国和日本访问。1881年又创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别技军,由闵妃的侄子闵泳翊掌管,并且延聘日本人充任教官。闵妃集团的这些开放和亲日的措施引发了大院君和广大人民的不满。此外,闵妃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大力排斥异 己,从中央到地方任人唯亲,扶植亲信,闵妃集团的骨干人物闵谦镐、闵台镐、李最应(兴寅君)等人都窃弄威权、贪污腐化,地方官吏更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朝鲜的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滋长,大院君也企图趁机夺权。1881年大院君的部下安骥泳密谋废除国王李熙,另立李载先(大院君庶长子)为王,但事泄失败,安骥泳被凌迟处斩。然而闵妃集团并未因此有所收敛,依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朝鲜国库空虚,军队已经连续13个月没有领到军饷,闵妃集团甚至欲找日本贷款;而日本商人则利用《江华条约》中的一系列特权在朝鲜大肆廉价掠夺粮食,加深了朝鲜的社会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壬午兵变终于酿成了。

  1882年壬午兵变是朝鲜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爱国运动。壬午兵变以士兵和市民阶层为主体,规模浩大,来势猛烈,1天之内迅速推翻了封建统治集团。但由于起义队伍自身的阶级属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因而起义缺乏组织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从根本上导致其失败;起义士兵并未将革命进行到底,而是拥戴了另一个封建统治者执政,幻想由此获得解放;而且兵变盲目排外,拒绝改革,并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再加上反动势力和外国军队的强大,壬午兵变只持续了1个月便在清军的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它推翻闵妃集团、驱逐外国势力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使其加重。但它仍然充分显示了朝鲜人民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精神,并种下1894年甲午农民战争的远因。

  壬午兵变还从客观上促进了朝鲜的近代化,初步唤起了朝鲜民族的觉醒。壬午兵变后,在清朝洋务派的主导下,朝鲜开始了渐进式的近代化改革,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人才。朝鲜政局虽仍由闵妃集团掌控,但已发生较大变化,保守势力由于壬午兵变的失败而被打压,而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人物(如金弘集)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朝鲜人也受到启蒙,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引发了1884年甲申政变。这些都可以说是壬午兵变间接对历史起到的推动作用。   壬午兵变后,朝鲜和日本在1882年8月30日订立了《济物浦条约》,日本提出的包括驻军权等要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加重了对朝鲜的侵略。清朝和朝鲜也在10月在天津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外交监督权等一系列特权,并在朝鲜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设立了清国租界。在清朝的斡旋下,朝鲜也进一步敞开国门,与德国、俄国、法国等列强签订条约。此后清朝和日本在朝鲜京城均有驻军,从1882年到1894年,清朝和日本在朝鲜明争暗斗,日趋激烈,直至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为止。因此,壬午兵变也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