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劳模事迹 >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

时间: 金浪 劳模事迹

你知道哪些铁路劳模事迹?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铁路劳模事迹简介(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精选篇1)

“立正、稍息!”雄壮的军人般的口号声在安陆工区响起。人们驻足观看,原来是工区的职工们早点名,安排新一天的工作。职工们身着清一色的黄色防护帽、防护服,就像部队士兵统一着装,整齐威武。

他们的领头雁,便是职工们习惯戏称的“军人工长”小青。小青1977年11月出生,7月入党,1992年11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军

80436部队服役,1995年12月退伍后,分配到铁路当了一名养路工。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很快成为工区的生产骨干,并于8月当上了安陆工区工长。在他的带领下,工区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工区管辖的10公里正线,28组道岔,9.5公里站线动静态控制达到全优。以来,段领导多次添乘检查,每公里晃车达到0.2个的控制标准,成了段上的放心线。

过去,安陆工区管理混乱,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一度人心思走,线路设备质量滑坡。8月4日,由于工区职工违章蛮干作业,造成了管内严重晃车事件发生,在路局产生了极坏的影响。“8.4”事件后,领导将这个工区工长的担子压在了小青肩上。

面对着人心涣散,线路质量差的状况,小青反复思忖,从鼓舞士气入手,使整个工区职工攥成一个拳头。他常说,一个人要有志气,一支队伍更要有士气;士气旺盛,才能战无不胜。他从早点名排队分工抓起,要求大家显现安陆工区职工的气势。接着,小青抓面貌改观。他带领工区职工大搞室内外卫生,清除院内杂草,疏通淤积的下水道,冲洗厕所。他首先将自己的被子叠得像部队时那样四方四正,要求职工照他的样子将被子叠好,物品摆设一致。整个工区像军营般的面貌一新,职工们的心情为之一振。

他来到安陆工区当工长后,就为自己订下了一套行为规范。凡是要求职工达到的,自己要在标准上严上一档;凡是涉及职工利益的,要坚持公开、公正。他认为,工区的战斗力的形成首先在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制度执行得好坏关键在工长。上任伊始,他一面对工区管辖线路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检查,一面查看工区原来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和工区每一位职工促膝谈心,问其所想,知其所需。一趟一来,人瘦了,脸黑了,可他的工作笔记里却记了30多个职工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和建议。在工区管理上,他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让每一名职工都参与工区管理。工区每项管理制度都必须经过工区职工的评议和签认,实行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管,大家共同来遵守。为此,他和工区职工一道,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工区的工作制度,细化和完善了《综合考核办法》、《防护员考核办法》、《设备质量考核办法》、《施工卡控措施》、《岗位达标考核办法》等十余项基本管理制度,工区职工从心眼里接受制定的这些规章制度,谁也别想搞特殊化。有一次,工区职工在线路上作业,小青没有安排专人防护,被段检查人员发现,当场考核200元,他二话没说,一人承担。去年5月份的一天,青工秦德志刚调到安陆工区不久,一次在清挖线路翻桨时,“天窗点”作业前准备工作没有按规定操作,被小青当场制止,下班后及时召开了工区安全分析会,对违章作业的危害性进行了认真分析,当月对带班人员和青工秦德志进行了考核。工区个别职工发牢骚说道:“李工长,又没有出事,何必这么认真?”小青却说:“安全无小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认真对待。工区的各项制度都是经过工区职工的评议和签认的,大家都不认真遵守、严格执行,一个集体怎么有战斗力?”同时也对自已没有很能好地教育好青工进行了管理上的自我批评。

小青坚持白天和职工们一起上道作业,工区的台帐和日作业计划都是利用晚上完成。他在跟班中发现,有的带班人员作业习惯不好,简化作业程序,有的作业标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导致线路质量不高,“晃车”现象突出。他将部队训练那套使了出来。布置日班计划,点点滴滴讲得清清楚楚,执行的时候又和带班人员一起带领职工干。全部作业完成后,他又带领着带班人员逐一回检一次。现在,全工区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线路质量动静态控制达到全优。

工区实行“天窗点”以后,大家的工作时间与原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天窗点”时间紧,任务重,小青根据“天窗点”迅速调整了工作计划,他把“以汗水换质量,以质量保安全”作为工区抓好安全生产的座右铭。面对工区生产任务重、汉丹线增建二线安全卡控及工区人员少的情况下,他顾不上家中年幼的孩子,一心扑在工区。工区管辖的确良10公里线路、28组道岔、5条到发线等设备成了他生活的主题。他记不清父母、妻子的生日,而工区的每一公里线路、每一组道岔、每一条曲线在他心中都有一本明细帐。有一次,小青肾结石突发了,他晚上打点滴,白天坚持工作,硬撑着在施工工地上奔忙,敬业爱岗的精神激励人工区每一位职工。3月3日5时50分,因下大雨,他及时出巡冒雨检查,发现管内k113+500处新顶进立交雨水冲刷路基,造成路基塌方,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他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

组织人员进行抢险。由于该险情发现及时,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受到路局和工务段的通报表扬和嘉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小青深知要想让职工们干好工作,就得让职工吃好。工区食堂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考虑到职工收入状况,他要求在吃饱吃好的前提下,要求炊事员变化花样,让职工们吃得满意,职工们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他心里时刻装着职工,工区门前有一条马路,由于施工单位车辆经常在马路上碾压,变成了泥巴路。特别是每逢大雨时,道路泥泞,车难进人难行,职工们苦不堪言。小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次找到施工单位协调补偿解决,终于把破坏的水泥路修好了,改善了职工们上下班进出难的问题,笔直宽敞的路面让职工上下班心情更加舒畅了。工区职工王红军,一条腿患上内风湿病,走起路来十分不便,全家靠他一个人养家糊口,小青安排他在工区从事后勤工作,并多次向上级请求救济他,组织动员工区职工多次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让王红军十分感动:“我不做好工作,对不起大家”。安陆工区职工14人当中,女职工就占了5人,为了让女职工安心工作,小青认真做男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尽量让女职工从事一些体力较轻的工作,她们深受感动:“工区现在管辖设备多、生产任务重,女职工多,在工务段是少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还安排我们做驻站防护,真是破例的做法,我们一定好好工作,保证安全,让工长放心,让大家放心!”。在去年设备质量整治、复线施工防护等工作任务中,工区女职工工作抢着干,个个变得又黑又瘦,跟换了个人似的。

小青,一名普通的铁路工务工区工长,他没有感人至深的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仅仅凭着保持本色,严于律已,依靠大家,科学管理,撑起了一片小天地。他连续两年荣获段先进生产工作者光荣称号、被段评为“十大安全标兵”。、被路局、路局党委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精选篇2)

杨存信

中共党员,1982年入路工作,现任中国铁路__局集团有限公司__车务段青龙桥站站长,曾获__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6年被__市委宣传部评为“党在百姓心中”优秀百姓宣讲员,被延庆区委评为“金牌百姓宣讲员”。

10月的__秋高气爽

古老的燕山绵延起伏

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

让这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__市延庆区,长城脚下,青山环抱中的青龙桥站矗立着詹天佑先生的铜像,保留京张铁路使用过的旧钢轨,存放着写有苏州码子的老路标,演绎着一段百年京张的动人故事。

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一路向前,向着燕山山脉飞驰。京张高铁从地下102米深处穿过八达岭,与京张铁路在青龙桥站“交会”。

38年前,就是在这里,现任__局集团公司__车务段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青龙桥站的接力棒。加上父亲在这里工作的31年,杨家两代人已守护这座百年老站69年了。

现在,杨存信每天都能感受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脚下穿过的速度,看到这座百年老站发生的新变化。

出生在百年老站

父子在此守望69年

“我出生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这是我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杨存信深有感触地说。

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从1951年开始就在青龙桥站工作,一干就是31年。1962年,在距离青龙桥站不到30米的一排__房里,杨存信出生了。

“那时,家属都随铁路职工在工作岗位附近居住。这里最多时住了30到40户人家,有学校、商店,十分热闹。”想起小时候的热闹景象,杨存信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

1982年杨宝华退休,杨存信接班。正式上班那天,父亲把杨存信领到詹天佑铜像前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以后你每天都要在这里工作,要是干不好就对不起这身铁路制服。”

山坳里长城间,青龙桥站红瓦青檐——在旅客们看来,这是一个美丽的好地方。但对常年坚守在青龙站的杨存信来说,却要耐得住长久的寂寞。工作简单重复,一个班一天一夜,有车来还能出去一下,没车就只能在青龙桥站行车调度室里紧盯着屏幕,半夜也不能睡觉,必须时刻守护好安全。

“行车台前坐,责任大如天。”谈及工作,杨存信笃定地说道。

从扳道工到助理值班员,再到值班员,经过10年的青春磨炼,杨存信于1991年成为青龙桥站站长。

从那时起到现在的29年站长经历,让他深知安全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只有结婚那年,在副站长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回家过了个除夕。

几十年默默坚守的动力源于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把心沉下来就能把工作干好。”

刚参加工作时,他曾想过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到大山外见见世面?然而,一件件偶然的小事让他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去八达岭长城游玩的游客路过青龙桥站时常到站区里参观,经常会问他一些关于京张铁路的历史。为此,他向多方请教学习,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个山间小站的不寻常,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扎根车站的信念。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铁路人,首要任务就是把自己手中的每件小事做好。在我看来,铁路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安全。”谈及30多年的铁路职业生涯,杨存信这样对记者说。

传承百年京张精神

当好“义务讲解员”

青山隐隐,58岁的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脸上刻满了皱纹。每天,他穿着藏蓝色制服身板笔直地站在站台等待接车。他既是青龙桥站站长,也是“百年京张”精神的传承者。

青龙桥站的人字形线路是京张铁路的亮眼之作。提起闻名遐迩的人字形线路和“詹天佑钩”,杨存信说,詹天佑先生在当时能够大胆采纳国外最先进的设计方法并巧妙应用于中国铁路建设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杨存信还善于主动发掘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站里人都知道,杨存信有个爱好——捡东西。车站小广场上有几块竖立的石碑,就是他捡回来的宝贝。

“这叫‘苏州码子’,符号标示的是铁路线的公里数和线路坡度。”杨存信告诉记者,居庸关站一位职工在巡视铁路设备时发现路基旁有两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特殊符号,于是找他“掌眼”。他立马组织休班职工把石碑运回车站妥善保护。陡坡上的石碑有数百公斤重,为了不损坏石碑,大家将碑体用木板包好,人拉肩扛,用了5个多小时,才把两块石碑完整地运回青龙桥站。不久之后,车站职工又从线路两侧的山坡上,相继找到了5块类似的石碑。

为了保护车站环境、恢复百年老站的历史原貌,杨存信多方走访联系路内外单位,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争取到__局集团公司350余万元投资和其他单位720万元资金支持,并收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和文物。

太极图、瓦楞铁、女儿墙、男女分设的候车室……文物的旧有样貌在首都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逐一复原。老物件如今被珍藏进玻璃柜,老照片挂上墙,站房里办起了展览。年代久远的钢轨、刻着苏州码子的石碑、装有防水槽的花岗岩窗台,一砖一石里都有故事。从小学生到外国友人,杨存信作为讲解员,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参观考察、社会团体和游客到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近20万人次。

迎接驶向冬奥会的列车

站好最后一班岗

20世纪90年代,从__北到康庄的短途列车延长至沙城,这趟站站都停的慢车当年非常火爆,因为到八达岭游览只有这么一趟列车可以选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上千名旅客从青龙桥站小小的站房进进出出。

2008年,__S2线开通前,这趟热闹的慢车停开了。春天,游客从__城区坐S2线列车出发,沿途可以见到京郊最美丽的桃花和杏花。游客站在青龙桥站站台上还可以看到从山脊上蜿蜒穿过的长城。在这样的背景墙下,一列列开往春天的列车,引得游人阵阵欢呼。这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富含深厚的韵味。

2008年,青龙桥站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__市工业遗产,老站房得到了修缮和原貌恢复,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2013年,青龙桥站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目前保护最好的一座百年车站,这里旅客少了,但迎来了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杨存信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但是他内心仍有期待。他期待着2022年__冬奥会。

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杨存信提炼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忠于职守、再创辉煌”的工作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车站职工拧成一股绳儿,收获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青龙桥站被命名为“全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青龙桥站在内的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青龙桥站被授予全路安全生产标准化车站和全路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杨存信本人也先后获得了__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京铁人”以及__市“党在百姓心中”优秀宣讲员等荣誉。

2022年7月,杨存信就要退休了。在站房里度过了那么多重要时刻,他憧憬着到时候能乘坐高铁列车去__冬奥会现场。他后来得知,冬奥会是在2022年初而不是年末召开,到时他要坚守岗位。他有些遗憾,但很快释然了:“那就站好最后一班岗!看冬奥列车从长城脚下驶过,如果遇到外国游客来青龙桥站了解百年京张的历史,我就讲给他们听。”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精选篇3)

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中国铁路__局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车务段工会副主席,2016年至今被派驻__省勉县唐家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称号和__局集团公司“西铁楷模”称号,2019年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0月的秦巴腹地,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在__省勉县阜川镇唐家湾村果蔬种植产业园内,黄瓜、豇豆、西红柿长势喜人,乡亲们采摘着累累硕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产业园旁,驻村第一书记陈__正带领铁路驻村扶贫工作队,为打井、建冷库等配套项目奔走。近几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陈__变得皮肤黝黑、双手粗糙。他与村民们共筑致富路,助力唐家湾村跑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村民眼里的“自家人”

距离勉县县城20公里的唐家湾村地处秦巴腹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一直难以摆脱贫困。2015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2。55%。

2016年1月,汉中车务段指挥中心副主任陈__被选派进驻唐家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到百姓院坝、田间地头调研,3个月后,摸清了75户227名贫困人员情况。

贫困户祝少勇一家4口住在危房里,一下雨房子就漏。然而,当陈__帮祝少勇家申请到几万元的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资助款时,祝少勇却连连摆手说:“不敢想,盖不起。”

“‘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确定的最低脱贫标准,如果这都保障不了,那还要我们来驻村扶贫干什么?”陈__一次次带队上门,2个月后,3间砖混结构的房屋拔地而起。祝少勇85岁的母亲逢人就说:“好得很啊!幸亏铁路扶贫给我们建了新房,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扶贫不是写在纸上的数字,而是刻在心里的责任。201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村民李彩平突发疾病,晕倒在地上。

“陈书记晓得我家的情况。”李彩平的爱人唐桂林含泪回忆道,“晚上找车不方便,他就像自家人一样,开私家车连夜把我们送到医院,要不是他,我爱人的命就没了。”

出院后,李彩平的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每周要透析两次,月均支出1万多元。陈__急在心里,跑前忙后帮他们收集上报证明材料。今年4月,李彩平家成了低保户,每月能拿到低保金,看病报销比例也由80%提升到95%,大大减少了看病花销。

村民唐强国家中有三口人,自己一只眼睛患有残疾,还要照顾母亲和上初中的女儿。在他心里,陈__就像亲大哥一样,帮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唐强国租赁的生产车间里摆满了LED花盆、球形灯泡、USB充电灯、补水仪等电子产品所需的配件。工作台旁立着一台网络直播设备,一箱箱封装好的成品正待发货。

“初中毕业后,我就开始学电子维修。陈书记鼓励我创业,推荐我参加了勉县的创新创业大赛,还帮我开办了小型电子加工厂。”唐强国说,“等加工厂将来发展了,我就扩大规模,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只有真正关心群众,才能做好群众工作。近年来,陈__持续改善村中环境,不断引进产业项目,积极解决贫困户难题。2017年,唐家湾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减少到8户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5%,村民人均年收入由5056元增长到9400元。

“能人”眼里的引路者

盖几间新房,救助几户村民,只能解决眼下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2016年,陈__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前往汉中宁强、留坝等县观摩学习,最终形成了唐家湾村“农旅融合”“党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产业创新”的扶贫工作思路。

陈__和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引进灵芝菌种植项目,成立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黑米和香米等,全力促进增收。

唐家湾村种植油菜花800多亩,加上附近村子,连片油菜花5000多亩。独具特色的油菜花海,加上木耳、香菇、蜂蜜等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但在征集村民建议时,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实业经济看得见摸得着,乡村旅游太虚无缥缈!”“油菜花有啥看的?看看还能变成钱?来看的站上几分钟就走了,我们咋挣钱?”甚至有人说“搞这些项目就是白花钱”。

要想发动乡亲,就得让他们看到希望。陈__积极争取铁路帮扶资金,协调政府投资项目,硬化道路,建设观景台,办小吃店和农家乐。不久,外地来的背包客和自驾游客人多起来,村民们也纷纷从观望中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

“要不是陈书记引路,我做梦也想不到办农家乐。”房子是三层小楼、背靠稻田居住的村民文新军是唐家湾的能人,也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10间客房,能同时入住20名游客,仅2017、2018两年,他家就创收6万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汉中油菜花节,唐家湾村作为精品观花点之一,成了网红打卡地,40位村民直接参与旅游服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增收20余万元。2019年,唐家湾村更是游人如织,收入再创30万元新高。

尝到了甜头,2019年,陈__又带领工作队加强和承包经营商联系,督促唐家湾村果蔬种植扶贫产业园项目尽快落地。今年5月,55亩20个大棚正式投用,每天有10多名村民在园区内务工。

“大棚种植保温防雨、病虫害少,生长周期也短。”承包商邱明杰说,“陈__选中的这个产业项目有很大的潜力,村民们掌握了种植技术,就能脱贫致富。”

思路决定出路。2019年,33户贫困户人均分红60元。今年5月,户均分红446元,全村106位70岁以上的老人人均分红50元。

村干部眼里的“实干家”

“陈__是真的想干一番事儿。”唐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唐华军说,“他是一个实干家。”

唐华军介绍,唐家湾的农产品品质优,但以前销路一直不畅。2018年春运,陈__在汉中站组织开展“高铁年货节”,大力宣传唐家湾,得到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他还利用多个销售平台,在__、汉中铁路小区和汉中至阳平关的“慢火车”上进行展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唐家湾村交通不便,由于经费紧张,村上一直没有配备车辆,陈__的私家车就成了村两委的“公车”,跑项目、拉物资、出售农副产品、组织外出考察……驻村以来,这辆私家车行驶近12万公里,陈__丝毫没有怨言。

“2018年,我们组织到四川考察,带回了600多棵‘翠红李’树苗,跑了5个多小时,全靠他的私家车搬运。”唐家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文荣波说,“陈__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唐家湾的发展。”

在唐家湾村,村干部多数不会操作电脑,遇到统计报表、制定规章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找扶贫工作队帮忙。驻村干部张珺说:“后来,陈书记就从打字、制表开始,一步步把村干部教会。”

2018年,陈__到福建观摩学习,回来后就在田间设计了党建扶贫、文化扶贫方案,既为村民们创收,又提升村子和村民的形象。

文荣波说:“仅村口向外出租的4个大型广告牌和停车场100多个停车位,每年就能为村里增加1万多元收入。”

2016年以来,陈__每年驻村时间都在280天以上,争取到铁路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地方政府各类扶持资金近千万元,实施项目20余个。在连续4年的年度综合考核中,唐家湾村在阜川镇14个行政村中名列前茅。陈__的扶贫故事两次登上央视,多次被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他本人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9月上旬,沿着唐家湾村新建文化广场的登山步道拾阶而上,直达半山腰处的观景平台,只见漾家河从村边蜿蜒流过,千亩稻谷金光灿烂,村中民房鳞次栉比,雾气中的村庄格外宁静、祥和、美丽。陈__说:“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壮举当中,是我的荣幸,更是一种使命,我会和工作队成员一起继续埋头实干,帮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精选篇4)

冯同志,男,现年40岁,中共党员,现任武陟县农村公路管理所主管重点工程建设的副所长。 自加入党组织以来,始终以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____,作风积极正派,业务开拓进取,以忘我的工作态度,俯首拉重车,辛勤苦耕耘,积极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公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崇高的职业理想

作为主管重点工程建设的副所长,他积极带领下属职工认真学习党的____精神,坚持____,首先把团结放在首位,当作关键来抓,带头讲团结,讲党性,讲纪律,思想上多和同志们交流,感情上多沟通,工作中多通气,决策中多商量,使上下做到了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增强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其次是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的观念,把工作做到了建设工地,开展谈心活动,解决职工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广大干部职工交朋友,做到热心,细心和耐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三是努力培养技术人员,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经常利用闲余时间进行工程技术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还对全体参训人员进行了考试,取得了显著效果,为顺利完成今后工程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中敢打硬仗

你要是问:武陟农村公路的分布情况,材料配比,或者是如何施工,怎样才能把路修养好,这恐怕只有冯铁路才能清楚地回答出来,这些对于他而言熟透于胸的.数字凝结的是他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心血和汗水。

在平时工作中,他总是身教胜于言教,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系公路,一心扑在工作上。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去年修建重点工程五老路(杨延井——武警驻地段)大修项目的时候,自开工伊始,足迹踏遍了工地的每个角落,由于过度劳累,引起身体不适,医生劝他注意休息几天,在休息期间,他天天打电话问工程的施工进度,一边要求工程负责人每晚向他汇报工程的施工情况。但是,几天后,他深深牵挂着工程的施工情况,迫切向医院提出,要重回工作岗位上去,面对请求,医院领导既佩服,又心疼,劝他继续留院治疗。可他说,打电话不方便,也说不清楚,我最了解工地上的情况,有些事必须要亲临现场看才行,否则会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工地非常需要我,我去那里精神有了寄托,

对病情还有好处。医院领导拗不过他,只好舍小家,顾大局,无私奉献,勇于开拓是他长期以来的一贯作风。每天的时间他都安排的满满的,早出晚归几天也顾不上和家人多说几句话,经常性的没有休过双休日,没有睡过一个中午觉。现在我县重点工程武孟路二标(阳城-贾作)大修改造工程已经拉开建设大幕,工程建设自开工以来,他跑前跑后带领全体施工技术人员便顶住了各种压力,克服了各种的困难,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在建设中,施工人员头顶烈日,冒着酷暑,迎难而上,战天斗地;在工程建设中他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一手抓建设,一手抓质量,把工程建设质量年活动贯穿于工程建设中,严把工程质量关,材料进场关,施工过程关,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吃饭,6点钟出发开始测量,一直干到下午7点钟收工。吃过晚饭还要整理外业测量数据,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白天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头上,晒得脸和胳膊都脱了皮,皮肤都成了黑里透红,在工地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硬板床,晚上加班蚊子成群,但是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在他的信念里,总认为工程才是他的生命,由于工地事情多,他每晚直到十点多钟才回家,繁忙的工作,使他不能

过多的顾及家庭,他惭愧的对妻子说:“我对不起你们”。可是天下哪有不爱妻子儿女的丈夫,在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个人的分量总是轻的,此时的妻子,只能流下理解的泪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他以工作为事业,把事业当追求的工作品质。他舍小家,顾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职工、带动了职工,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项工作,每次施工都能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安全、快速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每当大家说到建设成果时,都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但是大家还说,这些工程的完工都与他的辛苦操劳是分不开的。

三、更好是工作目标

在平时工作中,他是这样一直要求广大职工的,一要明确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是在发展中出现的,必须靠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二要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明确总的形势、正在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他一直要求广大职工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落实新要求,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丰富新内涵,再树农村公路建设的新形象,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

他连续多年获得了“先进个人”的称号;自从他工作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多次获得“先进集体”的称号。看着他满面笑容的站在奖台上,大家深深地知道,那是他用自己辛勤

的汗水和忘我工作的拼搏精神得来的。与其说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他不断追求“更好”、精益求精结出的硕果。

风雨记下了他的辛劳,草木见证了他的睿智。但他常说:“工地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还有很多很多,我只不过是他们当中平凡的一员,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我愿和大家一道继续挥汗如雨、攻坚克难,在武陟大地上不停地绘画着一份又一份的美丽画卷”。

铁路劳模事迹简介(精选篇5)

46岁的小浩,火车驾龄足足24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他成为业内传说级人物。24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从独当一面的“大将军”成长为传道授业的“总教头”,小浩在高寒高铁上奋力追梦,成就梦想。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有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工匠们。小浩,一个看似普通的机车司机,却用执着专一、踏实务实、精益求精,练出一身过硬本领,钻研出一手绝技高超,拼出一个个技术成果,为铁路的改革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小浩在广州东机务段学习实作时,白天上车实习,晚上研究动车组机械构造、电气原理,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在我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联调联试时,小浩白天担当动检车值乘任务;夜间总结试验情况,制订第二天运行方案,收集了极寒天气下动车组运行的各种珍贵数据,充分的诠释了最美铁路人应发挥的模范作用。在哈大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时,小浩探索创新,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驾驶难题。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徒弟中有7人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称号,其中,徒弟牟洪亮在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动车组司机第一名的好成绩,完美的诠释了工匠精神的传承。榜样是时代的引领,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他们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他们将日复一日的工作做到极致,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将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铁路事业,把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落在实处。在他们身上,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许没有荡人魂魄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过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和默默奉献的激情。最美铁路人就是就是前进的旗帜,就是领航的舵手,让我们紧跟他们的步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再续辉煌、再谱华章!

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