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劳模事迹 >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

时间: 金浪 劳模事迹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篇1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玉门市赤金镇和平村。因家境贫寒,王进喜没有上过一天学,6岁时就用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1938年,王进喜进玉门石油公司当上了一名学徒工。在矿上干了十几年,王进喜一直是干杂活的工人,没有上过一次钻台,没有摸过一次石油钻机的刹把。

1950年春,解放后的新玉门油矿开始招工,王进喜报名当钻工。第一次考试时,王进喜力气活干得很出色,但因他没念过书,念报纸、笔试题都卡了壳,没考上。后来,还是他的好朋友找钻井工程师“走后门”,让王进喜第二次参加考试,主要考察动手能力。王进喜提卡瓦、上天车、开阀门,样样都做得很出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灵性和机敏。这次考试很顺利,王进喜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钻井工人。

1956年,由于工作出色,王进喜被提拔为贝乌钻井5队的队长。1958年初,玉门油矿准备组织一批先进钻井队“大战白杨河”。正带领钻井队在山沟里打井的王进喜听到一则消息,说新疆的张云清钻井队月进尺突破千米,超过了玉门最好的井队。一向不服输的他立即找到大队领导,要求上白杨河。大队领导不同意,他就找油矿管理局局长焦力人。焦力人和其他领导商量后同意贝乌5队去白杨河,参加大会战。

到白杨河以后,王进喜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目标。后来,为迎接石油部克拉玛依现场会,王进喜又将目标改为“月上五千,钻透祁连山,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进喜一天24小时都住在井上。他还打破常规,通过优化钻井参数、开双泵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钻井速度。1958年9月,贝乌5队创造了月钻井进尺5009.47米的纪录,成为当时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贝乌5队由此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

当年10月,王进喜作为贝乌5队代表,到新疆参加了石油部召开的克拉玛依现场会,受到了表彰。时任国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说:“王进喜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带动了全国钻井事业的发展。”

1959年10月,已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王进喜被甘肃省推举为国庆观礼团代表和出席“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在京期间,王进喜亲眼看到由于缺油,连首都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又笨又难看的煤气包,心如刀绞,“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远在东北的松基3井开始喷油。这个特大油田的发现,让王进喜喜出望外。从北京一回到玉门,他就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篇2

石油,相当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在旧中国,外国人给中国扣上贫油的帽子。全国解放后,虽然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多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要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50年代前期美国石油年产量达3亿吨,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不过100万吨。身为石油工人,王进喜等英雄的中国工人,正是在这种为国争气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军事斗争一般的石油大会战。为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在大庆油田创业初期,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间,共完成钻井进尺71000米,等于旧中国1907年到1949年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那时,在茫茫大草原上,没有房住,没有菜吃,粮食不够。他们就在野外露营,喝盐水,吃野菜。缺少拖拉机、吊车,就用绳子、撬杠把60吨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没有水罐车,他带领工人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

了钻保证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提前开钻,打出了原油。王进喜为大庆油田的建设,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群众称颂他为铁人。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风是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好大油田。干!干!干!这些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表现出了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有血有肉、生龙活虎、全身充满精气神的民族英雄。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铁人这样奋斗的工作岗位上的人和事。在去年二月会战中,由于暴雪封路,订单骤增,大胎班组数天工作到三更天。领导紧急开会制定措施方案,员工放弃公休齐上阵,各部门主管积极配合将人力充分调配到大胎班组。在仓库现场,可以看到全体员工无论领导还是员工热火朝天的奋斗在第一线的场面。大家拿出铁人的干劲,拿出铁人的坚韧不屈、艰苦奋斗、不肯服输、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铁人精神是一种力量,凸显了一种坚忍不拔创业的勇气。铁人精神是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铁人精神永流传。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篇3

“铁人”头衔的创始人王进喜,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数铁人的身影,因为他的精神和品质,影响了建国初期的那一代人,影响了奋发图强的一代,影响了改革开放的一代。

今日,我们有发达的社会,丰厚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可是,我们的气质和精神却总是少了铁人,少了铁人的坚韧和不屈,少了铁人的开拓进取。

铁人精神就是信念,更是勇气!我会振作精神,迎接挑战,实现心愿。俗话说得好,人活着要有点精神,而铁人精神正是对无悔人生的诠释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小挫折就轻声放弃,自暴自弃,那我们就是失败的人了!应对生活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失败!人们经常说:“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磨难,就必须是不够天真。”唯有经过不断的磨练,我们才会更加坚强,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带给我们的丰富内涵。所以,让我们铭记自我的职责,铭记自我所肩负的使命,在应对困难时,像铁人一样,决不畏缩不前,决不畏缩不前,敢于直面生活的苦难。使我们更加坚强,使我们不再软弱,不再在任何困难面前“心软”。

永远的铁人榜样,永远的标杆,是我们应对磨难时的精神支柱,让我们铭记铁人,时时刻刻学习铁人精神,向铁人致敬!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习发扬铁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把业务做好、做好,严格按照要求和执行标准,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秉承铁人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篇4

1958年2月,石油部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普查。同年11月24日,在松辽平原一个叫大同的小镇,石油部批准松基3井钻探。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首喷工业油流,这一幕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世界级特大砂岩油田!

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镇改名为大庆。中央决定抽调全国优势兵力,在大庆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仅仅两个月,相继有4万人从全国各地聚集荒原。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与他的贝乌5队在玉门登上了东去的列车,10天以后到达萨尔图车站。王进喜一下车,就问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我们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听说新疆的张云清也来了,王进喜说他们来了好,我要和他们好好比一比,创它几个高纪录。

来到大庆后,贝乌5队被编为1205钻井队,他们的井位在离萨尔图十几里远的马家窑附近。几天以后,钻井设备抵达车站,可运输工具还没到,钻机还是无法运到井场。在全队职工大会上,王进喜说:“我们30多人就是吊车、就是拖拉机、就是大卡车,绝不能等!”于是,王进喜领着全队人拉肩扛,用3天3夜的时间,把钻机搬到井场,并将所有的设备都组装起来。

当时,王进喜住在赵大娘家里,可钻井队进屯后,他只在赵大娘家住过一天,第二天起床走了以后,就再没回来睡过觉。井架立起来以后,王进喜还是没有回赵大娘家睡觉,赵大娘不放心,用柳条筐提着做好的饭到井上看王进喜。在井场的一个泥浆槽子边,赵大娘找到了正在睡觉的王进喜。赵大娘感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唉,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这件事儿传到了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宋振明的耳朵里,宋振明听完汇报高兴地说:“大娘叫得好,王进喜当之无愧!我们要立即向上级汇报!”余秋里部长听了汇报后,当即对宋振明说:“好!这是一个好典型,我们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叫他王‘铁人’”。余秋里还说,王进喜代表大会战的方向,铁人就是我们的旗帜。我看可以下决心,大会战的第一个英雄就树他。

王进喜劳动模范600字事迹篇5

“铁人”王进喜,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大庆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

王进喜干工作一贯积极努力,有一种争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进喜首先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1959年创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一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同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参加了建国10周年大庆的国庆观礼。

在参加群英会期间,他看见北京街头因缺油而背上煤气包行驶的汽车,从内心里感到歉疚。听说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他 “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提出申请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赶奔大庆。到萨尔图以后,王进喜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找到调度室首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

1960年4月2日,从玉门发出的钻机运抵萨尔图。可当时吊车、汽车、拖拉机非常少,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无法卸车、搬运和安装。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对大家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准干,不准拖!”他带领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55井,安装起来。连续苦干三天三夜,王进喜没离开车站和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一次都没去睡过。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这样拼命地干,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会战领导小组做出决定号召全油田职工“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

王进喜文化不高,但爱读书。他说:“学会一个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____。”通过认真学“两论”,他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那,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没油是最主要矛盾。”要开钻了,但因当时水管线没接通,罐车又少,供水不足。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保证萨55井开钻。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说过不止一次的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时,被滚堆的钻杆砸伤了脚,当时昏了过去。醒来时一看几个工人围着他抢救,井架还没放下来,就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站起来继续指挥放下架子、搬家。队友把他送进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出来,回到第二口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们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比重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就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1960年7月28日,会战工委做出《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王进喜被树为大庆会战的“五面红旗”之一。

2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