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功勋人物 >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

时间: 金浪 功勋人物

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精选篇1

也许,许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但却对儿时吃过的白色小“糖丸”印象深刻。正是这样一粒粒不起眼的小“糖丸”,帮助中国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老人为之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

这位老人,就是“糖丸爷爷”,是病毒学家、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顾方舟。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生病的对象主要是7岁以下的儿童,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若病情严重,还会危及孩子生命。

时钟拨回到1955年,小儿麻痹症在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蔓延。疾病暴发之初,有家长背着孩子跑来找顾方舟,希望他能给孩子治病,顾方舟却束手无策……这件事一直影响着他。我国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名新生儿,他知道早一天研发出疫苗,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孩子的未来。

1957年,顾方舟正式开展脊髓灰质炎研究。从此,与脊髓灰质炎打交道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当时,国际上存在两种疫苗技术路线。一种是灭活疫苗,也称为死疫苗,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要打三到四针,每针价格几十块钱;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因刚刚发明,药效、不良反应等都是未知数。

深思熟虑后,顾方舟认为当时我国人口多、生产力欠发达,他认定,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就这样,顾方舟自己带人挖洞、建房,以他为组长的一支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在昆明远郊的山洞搭起了疫苗实验室。

疫苗在动物试验通过后,进入了更为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按照顾方舟设计的方案,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三期,其中,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

面对未知风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在经历吉凶难料的一周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但是,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顾方舟遇到了新的难题。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了这次试验。经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第一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

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在投放了疫苗的城市,脊髓灰质炎流行高峰逐渐变弱。

随着脊髓灰质炎疫情逐渐好转,顾方舟却在疫苗推广中发现新的问题:疫苗的储藏还有不小难度,而且孩子们都不喜欢打针吃药。

经过反复试验,顾方舟和团队把打针吃药“变”成了吃“糖丸”,同时糖丸剂型比液体保存期更长,保存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2021年10月29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前左),顾方舟之女顾晓曼共同为顾方舟院校长雕像揭幕。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举行,当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用40多年护佑中国儿童远离小儿麻痹症。

面对如此成就,这位老爷爷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粒小小的“糖丸”。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精选篇2

如果给你一个只做一件事的人生,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是否会放弃北京户口,背井离乡、携家带口迁至偏远云南的深山?你是否会为了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家庭,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你是否会在艰苦环境下,义无反顾、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在创作绘本《一颗糖丸的奥秘》过程中,我的心里始终充满着感动、崇敬——为了脊髓灰质炎的疫苗研制,我书中的主人公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传染病的危害,顾方舟早有切身之痛,他的父亲就死于黑热病。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的时候,祖国正处于山河破碎、内忧外患之中,那时中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7%~20%,农村人均寿命只有33岁,人们在同一条河流里饮水、洗衣、排污,垃圾遍地,传染病肆虐,每年因为卫生常识缺乏而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

顾方舟对此十分痛心,他明白,公共卫生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如果按照母亲希望的那样,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能让千百万人受益。在公共卫生学家严镜清教授的影响下,顾方舟大学毕业后毅然踏上公共卫生研究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优秀人才迫在眉睫,顾方舟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的学生。在莫斯科,他时刻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勉励:“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起初,顾方舟分配至莫斯科第一医院,但该院没有条件开展病毒学研究,于是他便申请到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继续钻研流行病学。在那里,顾方舟只争朝夕,光实验的小白鼠就用了几千只。四年来,他没有回国探亲一次,最终以优秀论文《乙型脑炎的免疫机理和发病机理》完成学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对病毒的传播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1955年,中国暴发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主要侵犯儿童,轻则致残,重则致命)疫情,人人闻之色变。在南宁最炎热的夏天,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唯恐可怕的“恶魔”偷偷溜进。那时中国还没有人了解这种病,到底有多少孩子患病、病症分几种类型、这种病是如何传播的、怎样才能阻断这种传播,所有研究都是空白。

1957年,留学归国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灰的研究工作。

当时美国和苏联均已研制出脊灰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使用死疫苗的主张在国际上占主导,并且死疫苗已在美国上市。

在赴苏联考察死疫苗的过程中,顾方舟在学术会议上听到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争论,陷入思考。经过一番深入研究,他发现,死疫苗安全且无太多副作用,能够产生抗体、保护个人,但它不能阻止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免疫效价低。而且,死疫苗需注射四次,每只疫苗十几美元,成本是减毒活疫苗的百倍,新中国根本无力承担;而走另外一条路——使用减毒活疫苗,成本低,免疫人群保护效果好,但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很多科学家担心毒力返祖,风险非常高。

到底该采纳哪种方案?反复琢磨后,顾方舟坚定地提出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策略——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活疫苗。

1959年12月,经原卫生部批准,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顾方舟担任组长。他带领团队到云南的深山创建疫苗研究所,和同事们住在山洞里,在荒芜的山坡上一砖一瓦建成了实验室、动物房和宿舍。

一次,有职工用酒精不慎引发了火灾,顾方舟第一个冲到火海里抢救物资,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被送到医院抢救。还有一次,猴舍发生骚乱,因为一饲养员实在太饿,偷吃了猴子的粮食,顾方舟含着泪水说:“我们可以饿,猴子是做实验用的,绝不能饿着。”

1960年,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当时很多科研人员觉得仅凭一己之力搞出脊灰疫苗简直就是空谈,有人建议这个项目下马。面对困难和质疑,顾方舟没有退却,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刻苦攻关,从细胞培养、病毒培养到检定等,不断探索和实践,完成了国家的疫苗研制生产任务,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造和检定规程,以确保疫苗的安全。

为了研制脊灰疫苗,顾方舟奉献了三代人。那时昆明没有通火车,研究所条件十分艰苦,没人愿意来工作。顾方舟就带头扎根边陲,不仅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接过来,还义无反顾地把全家的户口从北京迁到云南。而在疫苗的试验阶段,他甘愿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作为试验品,以身试药。

1961年10月,_视察疫苗的研制工作。顾方舟告诉总理:“如果全国7岁以下的小儿都能接种疫苗,就有希望在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总理听了直起身子,认真地问道:“是吗?”“是的,我们有信心!”总理开心地笑了,接着打趣道:“到那时你们岂不是要失业了?”顾方舟笑着说:“不会,等这个病消灭了,我们还要去研究别的病。”总理拍拍他的肩膀,赞许道:“要有这个志气!”

凭着小小的糖丸,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传染病。2000年7月11日,“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顾方舟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为一事奉献了一生。让我们永远缅怀“人民科学家”顾方舟!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精选篇3

他是著名的病毒学家,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协和医学院的顾方舟,是医科院的顾方舟,是国家的顾方舟,是人类的顾方舟。他的功劳和成就,确实可谓功在当代,泽被子孙他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乂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顾老说:“我学医是母亲的心愿。母亲常说,当医生是人家求你来治病,你不要去求人家。”他成长于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目睹了老百姓因为工作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而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死亡。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他无法独善其身、安静地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当一名医生,转而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他认为,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20世纪50年代手机版,有一种病在国内流行很厉害,这就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它可能引起轻重不等的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多发于七岁以下的儿童,有些孩子可能因此手不能动了,有些可能不会走路了,最严重的是没办法自主呼吸,而且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顾老记得,有个家长背着瘫痪的孩子过来找他说:“顾大夫,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后还得走路,参加国家建设呢。”他当时只能遗憾地回答:“太抱歉了,我们对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到医院去整形、矫正,恢复部分功能,要让他完全恢复到正常不可能。”他看到那个家长的眼神马上黯淡了下来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硏究所在昆明郊区初建,进行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硏究和生产。那时候的昆明还没有通火车,物资供应困难,尤其是研究所驻地花红洞,还是一片荒芜。1964年,作为主事者之一,顾方舟举家迁居昆明,其中包括他的妻子、两个儿子和他的老母亲。那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就在昆明扎下去,为这个事业干一辈子。我觉得这是他们那代人身上的特质-一为了国家需要,不计个人得失。经过40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他率领团队硏制的糖丸活疫苗在全国推广得到应用,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对顾老的访谈是在2015年结束的,在访谈最后,他还满心忧虑。1959年,顾老一行人去苏联考察学习脊灰疫苗的情况时,“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已见,争执不下,入党申请书我国选择哪一种是对的,没有人能解答。顾老充分考虑到本国国情一一经济实力弱、人口众多、防疫人员有限,他向国家建议了活疫苗的技术路线,最终被采纳。事实证明,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因为脊髓灰质炎尚未在全世界消灭,所以我国仍需继续免疫。但是服用脊灰活疫苗,仍有两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孩子会因自身免疫缺陷而生病。两百万分之一,听起来概率好像很小了,但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碰上这样的不幸?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将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和3剂次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又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因服用活疫苗致病的概率。

虽然顾老已经逝去,他们那一代人的奋斗也正在成为历史。我想的是,不再使用活疫苗后,新出生的孩子们不会知道糖丸是什么;再以后,在全世界消灭了这个病以后,人们会好奇脊灰是什么病,真有那么可怕吗?可是如果当时国家没使用活疫苗,没有推行对应的免疫策略,这种病又怎么能这么快成为历史?所有吃糖丸长大的孩子,都应该感谢顾老和他的同事,感谢他们让我们远离这种可怕的疾病;未来的孩子,也应该感谢顾老等几代人的努力,是他们,让种疾病成为历史。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精选篇4

10月29日,顾方舟雕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和顾方舟的女儿顾晓曼共同为雕像揭幕。一位被称为“糖丸爷爷”的科学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重“回”协和。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妻子李以莞替他领回了勋章和证书。

顾方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著名的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医学教育家。他在中国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研制出首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2岁。

走活疫苗技术路线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多地流行。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带领研究小组调查了部分地区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标本后,从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且成功定型。这是我国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证明了Ⅰ型为主的脊灰流行,为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1959年,顾方舟前往苏联考察脊灰疫苗情况时发现,“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死疫苗安全、低效且价格昂贵;活疫苗便宜、高效,但安全性还需要研究。中国究竟选择哪一条技术路线,没有人能解答。

顾方舟充分考虑国情国力,果断提出建议:我国要走活疫苗路线。1959年12月经原卫生部批准,我国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早在1958年,我国就决定在云南昆明郊区建立猿猴实验站。1959年1月,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此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1964年,顾方舟举家迁居昆明。他下定决心,就在昆明扎下去,为这个事业干一辈子。顾方舟曾回忆:“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

自己先试用疫苗

顾方舟制订了两步研究计划: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在动物试验通过后,进入了更为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谁来第一个做人体试验呢?

顾方舟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他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后,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然而,顾方舟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难题:大多数成人本身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到哪里寻找学龄前儿童呢?谁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呢?

“我是组长,我带头。”顾方舟抱来他当时唯一的孩子。“我们家小东不到1岁,符合条件算一个,你们还有谁愿意参加?”后来,实验室同事的五六个孩子都参加了这个试验,人数很快就凑齐了。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Ⅰ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1960年,2000人份疫苗在北京投放。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随后,顾方舟将受测人群从2000人扩大到450万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等大城市展开了Ⅲ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

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很快遏制了疾病蔓延的形势。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从液体疫苗到糖丸

面对逐渐好转的疫情,顾方舟丝毫没有松懈。当时,液体减毒活疫苗需要低温保存运输,不利于大规模推广。服用时,小孩还不愿意吃。

怎样才能制造出既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突发灵感: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固体糖丸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糖丸疫苗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效力的前提下,大大延长了保存期。

随着糖丸疫苗大规模生产,我国进入全面控制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历史阶段。1975年,顾方舟团队又开始研制三价混合型糖丸疫苗。1985年,终于探索出了最佳配比方案,三价糖丸疫苗研制成功。1986年,三价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使用,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了有力武器。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原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名,标志着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从未居功自傲。在顾方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门口悬挂着一副挽联:“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这是顾方舟一生的写照。

一颗小小的糖丸,护佑着亿万儿童的健康。顾方舟穷毕生之力,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在我国公共卫生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事迹精选篇5

去年年初,一位老人的逝去让无数人感伤,他就是被大家称为“糖丸爷爷”的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今天(1月3日)上午,在“糖丸爷爷”逝世一周年之际,一场主题为“为了祖国的花朵”——甬籍人民科学家顾方舟纪念展在位于中山公园逸仙楼举行。

多年来的风雨兼程,“糖丸爷爷”顾方舟只做了一件事——是他和一众研究人员“以身试疫苗”,用一颗小小糖丸,为我国的疫苗发展史做出了重大贡献,让无数孩子免于残疾和死亡的威胁。

“家乡宁波是父亲一生的牵挂,也是父亲事业的根源。”顾方舟先生的女儿顾晓曼在纪念展仪式上说,顾方舟先生曾多次回到家乡,寻访洞桥镇前王村旧居、宁波市翰香小学、华美医院等他曾经生活、学习期间待过的地方,即使身处异乡也常与亲戚往来信件。值得一提的是,顾方舟先生的老师严镜清先生也是宁波人,正是他引领顾方舟先生选择公共卫生事业道路。

顾晓曼还特意将父亲生前使用过的显微镜带到了宁波,并将它捐赠给了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收藏。

现场,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院长沙力在接过珍贵仪器后感慨道:“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成立三年来,致力于挖掘宁波名人和传播甬上名人文化,顾方舟先生生前的科研工具对我们来说十分宝贵。顾晓曼女士的善举让我们感受到纪念活动背后,是宁波这座城市育人、出人、念人的城市温度。”

3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