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功勋人物 >

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事迹

时间: 金浪 功勋人物

程开甲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事迹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事迹

程开甲人物事迹

一腔热血出国求学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祖父程敬斋,父亲程侍彤,母亲董云峰。祖辈早年从徽州到江苏吴江的盛泽经商,祖父去世后家境败落。

1937年,程开甲高中毕业,同时被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由于浙江大学给予程开甲的是对个别优秀考生的公费生奖励,于是程开甲最终选择了浙江大学。程开甲在浙江大学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的老师。

1941年,程开甲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

1946年8月,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开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大师波恩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玻恩合写了一篇论文递交给大会。会议召开时,玻恩因故不能出席,于是由程开甲宣读论文。不料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论,程开甲时而用英语,时而用德语,与这位193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展开舌战。担任裁判的大会主席泡利最后也只得风趣地说:“你们师兄弟吵架,为什么玻恩不来?这个裁判我当不了,还是让玻恩来裁定吧。”

玻恩听到此事很高兴,跟程开甲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因而才能

学成归来科学报国

程开甲彼时所处的时代,日本侵华,大好河山被日本铁蹄践踏。在浙大求学时,浙江大学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换了7个地方,被称为“流亡的大学”。这份悲愤和苦楚,程开甲至今仍刻骨铭心。

到英国留学后,国家贫困落后受欺负,身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也备受歧视,但只能暗自承受。他明白,这个世界只有拳头硬的人才能理直气壮的说话,出生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连尊严都不配拥有。

直到有一天,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希望!

“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苏格兰出差,看电影新闻片时,看到关于‘紫石英’号事件的报道。看到中国人毅然向入侵的英国军舰开炮,并将其击伤,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腰杆也挺得直直的。中国过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但现在开始变了。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这是60多年后程开甲老人的讲述。在他的记忆里,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比。对于他而言,这是一辈子都不会磨灭的回忆。

1950年8月,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购买了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程开甲人物简介

程开甲,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有特色的凝聚态电子理论。献身国防事业,为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做出突出贡献。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现吴江市)盛泽镇的一个没落商人家庭。7岁丧父,为妾之母被逼离家,造成了程开甲刻苦、勤奋和倔强的性格和世故人情上的幼稚无知。1931年,他从家乡的淘沙弄小学毕业到嘉兴进入秀州中学,这是一所颇有名气的教会学校,陈省身、李政道、顾功叙都是该校的学生。他很喜欢读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传记,深信科学上的成功靠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他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甚至把圆周率背到60多位。他学习成绩优异,始终名列前茅。1937年高中毕业,他同时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就读于浙江大学。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浙江大学流亡,先后在吉安、泰和、宜山、遵义等地坚持上课,在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中完成了大学学业。1941年毕业留校,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科学研究。

1946年,程开甲受英国来华学者李约瑟教授的推荐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成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M.玻恩(Born)教授的研究生。1948年,他获哲学博士学位,受聘于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任研究员。1949年4月,他在英国得知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在长江中阻扰解放南京时被人民解放军击败的喜讯,看到了民族的力量、祖国的希望,随即开始准备回国。尽管导师非常希望他能留下,他还是带着他收集到的固体物理和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掌握的知识,于1950年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以报效祖国。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他被调往南京大学物理系。根据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他带领年轻教师去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工厂学习,创建了物理系的金属物理教研室和金属物理专门组,开创了内耗理论的研究;为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又与施士元教授一起创建了核物理专业;他几乎开遍了理论物理所涉及的各门课,动手编写了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亲自上课。

当我国决定发展核武器时,程开甲不仅彻底改变了专业方向,而且连职业也改变了。1960年,他被调往原子弹研制中心。1962年夏,组织上将他调到国防科委,负责核试验科研总体工作,组建一支进行核武器试验的技术队伍。1984年调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为了国家的强盛,他隐姓埋名几十年,拼搏于默默无闻之中。他在原子弹研制的早期开拓性研究和核武器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他在技术上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作为科研总体负责人全面领导负责了首次核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设计研究和组织实施了包括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的6个“首次”在内的几十次核试验。

至今他一直亲临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不断研究和开拓新的方向。他发展了凝聚态电子理论、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电性的双带理论机制,并亲自主持和开展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实验验证和应用研究。

他十分注意培养人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研究单位,他都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亲自编写讲义,亲自讲课、组织讨论,使他所创建的方向和开创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1956年,程开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1986年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

程开甲中国“核司令”故事

1918年,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殷实家庭。年幼时,他调皮、叛逆、不爱学习。到了读书的年龄,他除了玩还是玩,根本不读书,着实让家人着急。

思想转折,出现在中学时期。

13岁那年,他成为浙江嘉兴秀州中学的一名学生。入学才几天,日本就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烧杀抢掠的行径深深刺痛了这位热血青年。那6年间,他开始阅读名人传记,被牛顿、马斯德、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动,渐渐萌发了长大了也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1937年,程开甲考上浙江大学。此时,战火已烧到了浙江,大学被迫内迁,师生们不得不开始流亡生活。颠沛流离中,他意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是科技落后。

从那时起,他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这个吴江青年远渡重洋,求学英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

旧中国的孱弱,让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备受歧视。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挽留,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先后任教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0年,期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

1960年,他被一纸命令抽调至北京,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自此,他在这片“死亡之海”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

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一次,程开甲来到一个施工现场,因为洞内存在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工作人员极力劝阻。他却说:“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于是,他穿上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了洞内。

1964年10月16日,东方一声巨响,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虽然在参加核武器研究的20多年时间里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但程开甲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8年11月17日,101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