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个人事迹 >

知足常乐个人事迹

时间: 小龙 个人事迹

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事迹和成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做了什么”;典型经验材料以先进对象的经验和做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怎么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知足常乐个人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知足常乐个人事迹(篇1)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能够穿用,还能够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提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仅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仅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尝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记得以前刚出家时,寺院正在大兴土木,我带着一脸的幼稚与佛法的痴情,在石头、土、木头、水泥中,我在慢慢地长大。庙很穷,和尚更穷,我们一个月的单钱是五块钱,这在此刻简单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是自我的亲身经历。可是,罪业深重的我,每当手中拿到这五块钱的时候,我就开始生病,总是有点小毛病。当五块钱花完的时候,病也就好了。

当寺院给我每个月十五块的时候,我的病也更大了,如胃病之类。可是,花完这十五块的时候,病也会好的。这样,半年下来,我都要求师公不要再给发钱了。

可是,我却觉得那时是我生命中的最欢乐的。为了学习早晚功课,每一天抄几句《楞严咒》带在身边,每当工地休息时,我便背几句。没想到,两个月后,我竟然学会《楞严咒》了。那时,刚出家的我,真的对什么都不懂,不要说佛法,就连那些活,如挑土、混水泥、种菜、采茶等,我根本一窍不通。善知识难遇,我的第一个启蒙师父就是界参师父。他很慈悲,他似乎什么都懂,佛教的敲打唱念,做人的方法……他更是干活的能手,在他的带领下,我才慢慢地学会了各种技能。

界参师父是我们几个小和尚欢乐的来源,每当在山上挖地或砍柴时,我们都跟他学习唱赞。那时,当那嘹亮的梵音回荡在大山,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天真的我们,在那红尘不到的深山里,仅有早晚功课,仅有那大汗淋漓的体力劳动;没有音乐,没有电话、电话,没有报纸,真的什么都没有,可是却觉得无足的幸福、欢乐。

因为简朴的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没有激烈的竞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味着从容的人生乐趣。

“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我的位置,并且能够在这个位置尽最大本事地找到自我的欢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地反映,并且提倡一种进取的“敬业精神”。

知足常乐个人事迹(篇2)

有一个天使,送信的时候在人间睡着了。醒来后,他发现翅膀被偷走了。没有翅膀的天使,本事比普通人还要小。他又冷又饿,来到一家门口。

“我是天使,请把门打开。”

这家人打开门,看天使被雨淋了,衣服皱巴巴的,问:“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天使回答:“我的翅膀丢了,回不到天堂去,没有礼物。”

“没有翅膀和礼物的天使不算天使!”这家人把门关上了。

他敲第二家、第三家的门,都受到拒绝。

天使没办法,穿上了暖和的衣服,对牧羊人述说自我的遭遇。

牧羊人说:“你即使不是天使,我也会给你一顿饭吃的。如果你没有别的事做,就留下和我一齐牧羊吧。”

天使在人间的确不会什么手艺,便牧羊。

天使每一天梳理一些羊毛留下,日积月累,他为自我织了一双羊毛的翅膀,在牧羊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飞走了。

过了几天,天使来答谢牧羊人,问他要什么。

牧羊人说:“让我增加100只羊吧。”

羊群增加了100只,牧羊人比过去更累了。他找到天使,请他把羊收回去,为自我盖一所大房子。牧羊人在大房子里住着,发现到处是灰尘,打扫可是来。他用房子换了一匹马。牧羊人骑在马背上,但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就把马还给了天使。

天使问:“你还要什么”

牧羊人回答:“什么也不要了。”

天使说:“人从来都有很多愿望,你难道没有吗”

牧羊人回答:“愿望实现之后,我才明白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它成了我的累赘。”

天使说:“我送你一样无价之宝,那就是性格。你想有什么样的性格”

牧羊人说:“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性格,那就是知足。”

知足常乐个人事迹(篇3)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人称“药山惟俨”。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悟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道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谁知惟俨同样认为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另一位高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面试”他,机灵的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惟俨这才颔首赞许道:“高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禅的态度。”

其实,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要你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你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罢,枯萎也罢,都会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记得沈从文先生在《烛虚》一文中也说过:“自然极其博大,也极其残酷,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传人巨匠,一样在它的怀抱中,和光同尘。”

进而言之,灿烂与枯萎本来就只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就看你怎样去欣赏了。比如月亮吧,总有阴晴圆缺,不能说圆月就一定比缺月好。一勾新月或一弯残月,同样充满诗情画意。“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也是令人赞赏的千古绝唱吗?因为有变化,有圆缺,才使我们见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态,从而更加珍爱人生。

所以,惟俨和尚说得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偏执,不强求,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态度。如果你一味钟情于“灿烂”,那么,一旦灿烂变成了枯萎,就难免会产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将徒生多少烦恼啊!

不管外界形态、环境、条件起了什么变化,不管是灿烂还是枯萎,不管是年少还是年老……安然知足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

知足常乐个人事迹(篇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齐住在一间仅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齐,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齐,随时都能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欢乐。那人又问:“此刻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教师,和这么多教师在一齐,我时时刻刻都能够向他们请教,这怎样不令人高兴呢?”

知足常乐个人事迹(篇5)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样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

那个老人说:“这怎样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立刻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

那个老人说:“这怎样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2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