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2】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3】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4】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时代一直孕育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党的'____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生了无数的感人故事: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有“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____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5】
“剧变中的不变,喧扰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伫立,眼花缭乱中的凝视。”《感动中国》给主持人敬一丹带来了这样的感受。在缺席《感动中国2020》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归。
“我们对每一个人物表达不过分、不滥情,没有拔高的表述,尽可能介绍一个真实的.人,将真正的好人表现出来。”在敬一丹看来,接近真实就是这档节目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寻找好人”,这是《感动中国》的初心,是节目最早的“核”——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
从“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到“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王继才、王仕花;从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的筹备都历时数月,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
在节目开播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感动中国》送来天上的祝福,其中叶光富讲述了他与节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内心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正有我国第一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
近年来,各地也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在一个个“感动人物”故事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传承发扬。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6】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7】
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x月x日,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学生挤在讲台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92岁那年,她挑选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有趣”,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国内外研究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会,很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早些年,不喜热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大学的两任校长母国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陈省身一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8】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__年。这其中,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在内的“银发知播”群体走进聚光灯下,让人印象深刻。天文、物理、文学、美学……不管学科如何,都可以“万物皆可知播”;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已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知识。他们是老师、院士,正在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苏东坡这个家伙,又幽默又豁达又善良,他贬到黄州还天天有酒喝有肉吃,快活得要死,他一快活,就在黄州写了很多好__好诗,《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什么大江东去都来了。”这就是戴建业在抖音为大家知识科普的风格,有网友留言称其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博导,在抖音上有七百多万粉丝,他的一段抖音短视频,曾在一周内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播放,成为现象级作品。教授“出圈”,实际上是一场“知”与“播”的双向奔赴。让传道受业走出课堂,让知识之花在平台绽放——这样的'“知识网红”,怎不让人为之点赞。
在抖音平台上,像戴建业这样的“银发知播”,可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汪品先院士和褚君浩院士就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积极用新的传播形式进行知识科普,受到青少年群体广泛欢迎;欧阳自远院士讲航天和探月的视频合集在抖音播放量达到2.3亿,是抖音最受追捧的科普合集之一;退休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化身@不刷题的吴姥姥,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试验收获无数粉丝……专业的院士、资深的教师们借助短视频,输出有趣准确的内容,让靠谱专业的知识得以举重若轻。这样的生动局面,正可谓是“华发与青丝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
“银发知播”之所以能感动中国,就在于他们以追赶潮流的姿态、事必亲躬的认真、化繁为简的讲解,践行了知识科普的初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__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知识的重要途径。打造丰富的高质量知识内容,让青少年拥有越来越好的上网体验,这越来越成为平台和传播者的共同理念。当我们看到教师和院士们主动投身短视频科普,他们身上那份严谨与热情,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短视频科普,“银发知播”用行动收获感动。如今,情怀是一个热词,但与之有关的一切,无不是有着最为具体的鲜明注脚。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科学院的院士泰斗,还是普通退休教师,都在不舍昼夜地做着科普这件“小事”!虽然头发白了,但“银发知播”群体的心是好young的!就如《感动中国》颁奖辞所说:“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拗口的古诗可以穿越千年,晦涩的物理公式不再望而生畏,枯燥的科学知识也能平易近人——在短视频平台的无远弗届中,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9】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以往,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
今日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我的繁杂心灵……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__颁奖典礼》最终在20__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我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一样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可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我、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我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当好好想一想今后怎样活着。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此刻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梦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须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0】
王娅是本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从1985年开始,她就走上了爱心公益之路,并默默坚持了30余年,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爱心善举的痕迹。在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更是将唯一一套住房捐给基金会,用于资助寒门学子。此外,王娅还常年无偿献血,并于2016年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决心将自己的仁爱之心从生前延续到身后。
2016年7月,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1500余万元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王娅知道此事后,通过邮件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取得联系。“我是工薪族,愿意为贫困孩子尽点心意。”王娅述说了她朴素的心愿。于是,她开始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先是汇去6000元资助了甘肃一名高中生三年的生活费,随后又捐出6000元资助了另一名学生。王娅常说:“虽然我没有孩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孩子是未来。”
当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倔强的王娅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加快捐资助学的脚步。就在化疗进行第五个疗程的时候,王娅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将本应用于治疗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就这样,一笔3万元的'捐款汇到基金会账户上。不仅如此,王娅还将仅有的也是最大的资产--一套商品房捐赠给基金会,用以资助更多的贫寒学子。
2月16日22时21分,王娅因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按照她的遗愿和生前协议,她的遗体被送到了天津医科大学,这位生前坚持助学助困的普通女工,在身后为医学教育事业燃尽自己的光辉。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1】
新疆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
20__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2】
6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当天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成功那一刻,太空舱内,指令长聂海胜打开航天面罩,对着镜头微笑,比了个胜利手势。
这是57岁的聂海胜第三次探苍穹。
聂海胜的童年艰苦,家庭贫困,吃不起饭,差点辍学。但他觉得这是一笔宝贵财富,用他的自己的话说:童年的艰难困苦,奠定了人生的坚实基础。
聂海胜读高中时,已展现出了飞行员的潜质:平衡能力超强。进入部队以后,他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他成为航天员,完成了航空到航天的转变。
第三次上太空前,好友金邦才劝他,太空有诸多未知,能不飞就不飞。他回答,祖国需要,就一定会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就是聂海胜诠释出来的航天精神。
19__年9月,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樊庄村。该镇位于枣阳西北,鄂北岗地,湖北的“旱极”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19__年到19__年的41年间,鄂北地区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特大干旱;1990年到20__年的20年间,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20__年到20__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五连旱”。直到20__年1月6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顺利实现通水,鄂北焦渴缺水的历史才终结。
物资匮乏的年代,“雨停地干、十年九旱”的杨垱,绝大多数人的光景艰苦。
50多岁的刘来玉是聂海胜幼时伙伴。如今衣食无忧的他几乎不吃红薯,原因是之前吃得太多,想起就反胃。
刘来玉回忆,年幼时,主食是红薯面,菜是红薯叶;穿的是哥哥姐姐穿小了打着各种补丁的衣服;冬天拾不到柴(岗地柴少)的他只好冻着。在枣阳市区读高中时,他拿不出5毛钱车费,放假时只好步行四五个小时回家,从傍晚走到深夜。“走得无聊时,就看星星。”
刘来玉说,聂海胜家比他家还穷,吃的、穿的、用的.,比他还差。读小学时,聂海胜常穿着他姐姐的花衣裳,同学都笑他。聂海胜兄妹8人,聂父去世得早,家中重担全压在聂母身上。聂海胜为减轻母亲负担,揽下了很多农活:放牛、割麦、割野菜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聂海胜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读书。
聂海胜曾在一篇自述中写到:“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我读书,有一次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的小学、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同学们称他“数学王”。刘来玉介绍,数学满分是100分,但聂海胜常考105分。老师鼓励学生早交卷,最先交卷的学生有5分奖励。聂海胜10次有9次第一个交卷。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3】
不求感动中国,只求无愧于心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托起孩子们的梦想。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的是你年轻的心。”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你的颁奖词,是对你十八年来辛勤付出的高度评价。我无法清楚地诉说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感动、庆幸,同时又有些不解。我感动,感动你用一根窄窄的扁担,18年风里来雨里去,挑起了一片晴空;我庆幸,庆幸我现在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不解,不解你为何有如此大的决心留在那个穷困的小山村,甚至在你失去了才九个月大的女儿时。这个穷困的小山村,埋葬了你的青春,折断了你的翅膀,夺去了你小女儿的宝贵生命。
为何?为何?为何你不选择离开?
直到我看到你坐在那个破旧的教室里,望着孩子们吃着你为他们准备的午饭时那明媚的笑颜,我才深切明白,有种东西,叫做坚守。
坚守,坚守那一根带来知识的扁担;坚守那一方坑坑洼洼的讲台;坚守那一块残破不堪的黑板;坚守那一双双求知的清澈的眸子;坚守你为孩子们死撑的那片叫做希望的蓝天。
《感动中国》的主持人敬老师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只是善梦者才杰出。”
而你,张玉滚,你是一个杰出的织梦者,你用无私与关爱为孩子们织就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同时,也造就了自己,一个杰出的自己!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此刻,你是否手中握着那根窄窄的扁担,你是否颠簸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你是否仍旧担着沉甸甸的课本——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额头上却早已细汗蒙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孩子们的深切感激,你浅笑安然。你想的是,坚守初心,方得始终,不求感动中国,只求无愧于心!
感谢你,令我这颗焦灼而无处安放的心沉静下来,我将挥开眼前的阴霾,乘风破浪,坚守一片冰心,只愿活得坦荡,无愧于心!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4】
平凡的他,却做了不平凡的事;在同事眼里他认真好学,在朋友眼里他真诚大方,在领导眼里他勤劳肯干。他,是谁?他就是流长苗族乡大学生志愿者——何立猛。
何立猛,男,今年23岁,家住贵州省__州__县黄后乡__亭村。2014年6月于贵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怀揣梦想,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毅然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者"三支一扶"项目,在贵州团省委的统一安排下,他加入到了__市志愿者大家庭中来,分配到我流长苗族乡团委展开基层服务工作,于2014年9月1日担任__市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联络员在__团市委工作,至今服务已一年零八个月。
志愿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它是一个人身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世间多了许多温暖,人间多了几分真情。
虚心求教促成长。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没有选择受人敬仰的人民教师行业,而是选择服务于基层,服务于苗乡。虽说他是一名外乡年青小伙子,普通农家的孩子,对农村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深知如果没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很难扎根于基层的,于是他取经求道之路便开始了。一方面他抓紧时间学习党团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还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对工作业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搞好工作,他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着实践,很快便熟悉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通过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学习中长才干,工作中求进步的目的。
走村入户感温暖。大学生,一个在大城市里已经泛滥开来的群体,对于偏远乡村的村民来说却是神秘的、充满希望的。为加大我乡诚信宣传力度提高我乡村民诚信知晓率以便及时了解我乡诚信建设情况,他时常跟随办公室主任下村宣传、学习。在走访中羊场村老村支部书记得知他是新到乡里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时,拿出了家里最好的菜——老腊肉和土豆来盛情款待他们,还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小何啊,人人现在都想在大城市里发展,你能来我们这穷山僻壤不容易啊,太好了!我代表村民们欢迎你,希望你好好干,以后为我们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啊!"面对老书记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那些真挚朴实的话语,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一个劲地点头。村支书舒心地笑了,同时他却很沉重地感觉到了一名支援西部建设的志愿者的责任,在心中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定要以这些朴实的基层干部为榜样,勤奋努力工作,帮助村民们逐步脱离贫困,慢慢走上富裕的路子。
真抓实干暖民心。在服务的这段时间以来。他积极参与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用心投入到团组织的建设和团委的各项工作来,有效助推了我乡团组织的发展。他始终不忘"履行志愿者义务,立足本职工作"的原则,在诚信业务办理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帮助他人,微笑服务"。在工会工作中,本着服务群众的理念,切实维护全乡干部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企业,村级工作做好困难职工调查工作,为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送去温暖。他还积极配合__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调查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了圆大学梦。半年多来我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良好态度,遇到困难主动向同事领导请教学习,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工作,许多老百姓对他的工作都愿意竖起大拇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坚定信念跟党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学习科学的发展观,在工作生活上严要求,在思想政治上高标准,坚持认真负责、敬业爱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认真学习各级团委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志愿服务展开工作。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篇15】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