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以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传递给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与生命真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
朱彦夫,一位书写人生极限的特残军人,一位深刻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震撼无数人、感动无数人的退休老人。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时代楷模,标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朱彦夫的人生角色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贯彻始终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是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精神之“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就要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
息,勇于拼搏,不断书写精彩人生。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朱彦夫当成一面查摆问题,寻找差距的“镜子”,以朱彦夫为标尺量一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为标杆查一查自己的“四风”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宗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2)
今年88岁的沈忠芳,他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轰炸机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颠沛流离和对日寇的痛恨,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瞬间,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高中毕业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工作。
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的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
沈忠芳: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们现役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办?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3)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4)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5)
邓小岚(1943年—2022年3月21日),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之女。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 荣膺首届“北京榜样”称号。
2022年3月21日23时48分,邓小岚老人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在北京天坛医院平静离世享年79岁。2023年1月,被追评为2022年度女性新闻人物。2023年3月,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1943年,邓小岚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村,后转到该县麻棚村和马兰村,她是“吃着阜平老乡的奶长大的”。
大学毕业后,邓小岚分配到山东工作,1995年调回北京。这时母亲丁一岚和《晋察冀日报》的好多老报人致力于那段光荣历史的研究。邓小岚便帮着他们抄写整理,后来看到这些80多岁的老人还四处忙碌,就索性加入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为大家搞服务。
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马兰村,18年来从未间断。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村里的情况,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通过努力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1999年邓小岚退休以后,回到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她还为马兰小学捐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义务为学生们上课,教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带着马兰小乐队成员参观过鸟巢。
2022年2月4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44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这群在鸟巢体育场内唱响世界的孩子们背后,是默默耕耘十余载,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志愿者老人邓小岚。十几年来,每年数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为改善当地孩子的读书环境,让山里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而尽自己的一份爱心努力。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6)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坐在聂海胜面前,这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词。
他身材挺拔,笑容憨厚,一如8年前。
2005年那个秋季,41岁的他在神六飞行中度过了115个小时。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将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率领神十乘组飞向太空。
拥有“英雄航天员”称号和少将军衔的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对人们的疑惑:为什么还要飞?
“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聂海胜说,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只要任务需要,就当义无反顾。“谁说拿了一次奖牌的运动员就再也不参加奥运会啦?”
以前当空军飞行员时,聂海胜曾在飞行任务中被迫跳伞。巨大的心理冲击下,遇到这种情形的飞行员往往需要疗养一段时间。而他一刻也不愿耽搁,经过短短几天调整就成功复飞。
险情尚且动摇不了他重返蓝天的决心,昨日的荣誉又怎能构成再迎挑战的障碍?
人们的另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他还能飞吗?
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
“国外五六十岁的航天员多着呢!”聂海胜说。进入中国航天员大队以来,他的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面对每一次新的任务,选择一如既往——学习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参加乘组选拔,他入选了自神舟五号以来每一次任务的飞行梯队。2005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
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7)
聂海胜,1964年出生于湖北枣阳杨荡镇一个小村庄里。儿时贫困的生活常常让父母为区区几元钱的学费犯愁,只好东挪西借,有时代替学费交到老师手中的竟是一只兔子。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当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之际,他的战友、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梯队成员聂海胜,满怀热情为记者写下这句话。聂海胜,目送战友飞上太空,心中充满了对自己事业的崇敬和自豪。他说:“九天揽月,我们盼望那一天!”
对待学习,聂海胜自觉而刻苦。尽管没钱买学习资料,但课本上的内容,在哪页哪个位置,他都清清楚楚。
初中毕业考试,聂海胜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整个杨荡镇只有两个学生考上。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为他补助了救济金。每次放假,他还去十几里外的堂兄家帮着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下来能挣十几块钱。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双手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
聂海胜说自己是幸运的,高中毕业时遇上了招飞。当飞行员是聂海胜的梦想,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时候,从没见过飞机的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
有一天,家中来人,说是县武装部搞政审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飞翔了。
临走时,聂海胜像往常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让母亲出门送自己,是怕母亲难过。
来到航校,聂海胜好似鸟儿上了天。他觉得自己与飞行有缘,要不儿时为何会做那个无缘无故长翅膀的梦?为何摸着操纵杆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操作自如?
聂海胜觉得自己是为飞行而生的。当年,作为同行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聂海胜开始改装后第一次驾驶某型歼击机单飞。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
那天,正当他准备飞向4000多米的高空时,只听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瞬间,飞机转速、高度下降,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他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
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飞机还在下坠。这时,地面指挥同意他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把飞机开回来!他试着让飞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
此时,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动一下都很困难。最后,他不得不按下了弹射开关,此时他已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睁开眼,自己已落在了稻田里,飞机摔在了离自己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着火0了。
后来经查明,事故原因是由于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的勇敢精神,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8)
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7月晋升少将军衔。
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6月11日,聂海胜与新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女)搭乘神舟十号再次飞抵浩瀚宇宙。
2月,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少将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9)
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20曾成功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10日下午,中新社记者赶到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家中时,这里早已聚满了人。
在聂家客厅,当地干部正在认真布置会场:悬挂五星红旗以及聂海胜飞行照片。枣阳市以及杨垱镇将于11日下午在此集中观看神舟十号发射直播。
聂家位于杨垱镇明星路上,是一座新修不久的两层小楼。走进客厅,只见正面墙上挂着“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牌匾下,是聂海胜母亲的遗像。
弟弟聂新胜出生于1979年。由于父亲去世较早,几个姐姐出嫁,照顾母亲的责任一直落在聂新胜身上。他说,由于哥哥太忙,从不敢打扰他,担心影响他。
“他尽忠,我尽孝,我在家里照顾好母亲,让哥哥能够安心工作就是我最应该做的事情。”聂新胜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哥哥也是这样。”
“我们很少去北京,即使结婚后也没有去。儿子一岁多时,哥哥回来看过一次。”聂新胜说,哥哥很少回来,即使回来也基本是因为公事。
聂新胜现在枣阳一中后勤部门做水电工。聂新胜表示说:“哥哥和我从不谈他的工作,更不会告诉我神舟十号何时发射,我是从网上才知道的。”聂新胜说,希望哥哥再次和战友一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作为“航天英雄之家”,聂家墙上挂满了聂海胜照片。由于受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影响,聂新胜年仅4岁的儿子取名为“聂天扬”。
聂海胜于1964年出生于杨垱镇樊庄村聂庄。村主任聂经玖曾是其儿时伙伴。聂经玖说儿时他们经常一起玩耍,印象中聂海胜记忆力好,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0)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8.5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航天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1)
鱼儿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你的怀抱中;水对鱼儿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目中。鱼儿懂得了感恩,才能明白大海的博爱;大海学会了感恩,才会懂得鱼儿的深情。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我耳畔不断回荡,呆望远处,不禁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节目,令我充满无暇的联想和深思。
在此次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见义勇为的方俊明。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而这些年,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为儿无私奉献。
也许,有人认为,方俊明很傻,为何救人没成反自己撞石骨折,完全是自找麻烦,活受罪。而我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在他心中做这件事也会有自己的理由,那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在漫长的岁月中饱受委屈。面对家人,却不愿拖累,结束生命却终应无果,他不后悔那次行动,即使不是这样,如果当年那小孩是真落水,而他见死不救,这是否有唯呢?生命宝贵,也只有一次,历尽艰辛,这一切都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在他背后他承担了许多,也许不为人知,可是谁又能明白他的痛苦,明明想做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2)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3)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4)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迹介绍(精选篇15)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