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榜样人物 >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

时间: 金浪 榜样人物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有哪些?《榜样7》开播,一幅幅具有意义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振奋着网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精选篇1

这次收看《榜样7》节目,学习到各位代表和模范人物的事迹,要说闪光点,有很多都特别值得学习,共同点就是在自己身处的行业岗位上,以扎下根去、使命必达的精神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其中一位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林占熺,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因为恰好在前几年看过以他为原型拍摄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电视剧《山海情》,那一群不甘命运,在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环境中,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改变自己和家乡命运的人物群像,非常令人感动。当年那段岁月里,林教授在帮助当地扶贫创业的过程,并不是自始至终就得到群众衷心理解从而一步步走上坡路的,而是经历过误解、挫折甚至反复,但他最终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领大家走出来、富起来了。

如果模范的故事都是一路上行,那对我的启发是有限的,正是像林教授这样,在挫折、反复直至最后取得一定成绩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模范的力量,也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解决、使命必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另外,仅仅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不够的,还要讲求工作方法,____当时还在福建任内,他对林教授在宁夏的扶贫工作作出批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扬长避短”,可见信念上的一腔热血,与实践中的千方百计相结合,才是林教授在开展菌草技术扶贫、帮助当地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巨大成效的具体路径所在。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精选篇2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这一次,她是作为党的__代表,带着陕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乡。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能作为全国党代表参加党的__,路生梅十分兴奋。“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精选篇3

相信有不少人听说过空军招飞,大家也都知道招募飞行员的条件十分苛刻,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想要成为一名飞行员很难。

然而,大家要知道的是,成为一名飞行员难,成为一名航天员则是难上加难。大家可以观察,这些年,能够代表国家航空航天领域升上太空的优秀航天员也就那么几十人,由此可见,成为一名航天员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而在这些优秀的航天员当中,王亚平便是其中之一。

而除了航天员的身份外,她还是丈夫的妻子,女儿的妈妈,以及父母的女儿。

其中,王亚平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尤其上心,在升上太空之前,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女儿。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便是如此。

为人父母之后,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成为可造之材,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王亚平这次离家,最不舍的便是自己的女儿,也叮嘱女儿不能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荒废了学习。

当然,女儿也不舍得王亚平,所以为了让女儿安心,王亚平承诺女儿自己会平安回来,而且回来之后还会给她“摘星星”。

从2021年10月16日升空,到2022年4月16日安全降落,在此期间的183天,王亚平以及另外两名航天员都将在太空度过。

在这期间思念女儿了,便通过视频聊会儿天,让女儿安心,在家好好学习,等着她回家。

王亚平对女儿有多疼爱呢?这点可以从一个细节中得以体现。

王亚平在升空之前,便将女儿送给她的玩偶带在身边,然后到了太空之后,便将这个玩偶挂了起来。在王亚平心目中,这不仅仅是一个玩偶,还寄托着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家人对她的关怀。

王亚平在太空期间,她的女儿对她也十分想念,于是便想着通过绘画的方式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给表达出来。

于是王亚平女儿便画了一幅画,画面中有一位宇航员,还有一只小熊和好多星星。而那名宇航员正在摘星星。

显然,画中的宇航员便是王亚平,因为她曾经对女儿说过,要在太空给女儿“摘星星”。

时光飞逝,一转眼,183天的太空生活圆满结束,于是王亚平便和两位航天员一同返回地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走出舱门的那一刻,王亚平首先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感谢,与此同时,还借此机会对自己女儿说了一句话。她说:

“我想对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充满着复杂的情感,这是对曾经许下承诺的兑现,同时也是对女儿和家人思念之情的表达,因为她知道,再过不久就能和家人相见,就能看到那个活蹦乱跳的女儿,就能和家人一同分享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

纵观王亚平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她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王亚平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

不过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寒的家境让王亚平懂事更早,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所以在中小学期间,王亚平的学习成绩都很优异。而在福山第一中学读高中时,王亚平参加了长春飞行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招飞,凭借着过人的综合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王亚平顺利入选,开始踏上飞行员之旅。

从1997年到长春飞行学院学习,到2013年首次到太空执行飞行任务,这十多年时间,王亚平虽然成长迅速,但背后的付出更是让人敬佩。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需要经历的训练让很多人难以承受。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训练强度更是增加了不少。但是王亚平都挺了过来,而且变得越来越优秀。

也正是因为她的出众,让她能够在2021年再次获得到太空执行飞行任务的机会,所以她是一名十分出色的航天员,同时她也是一位优秀的妈妈。

如今,对于王亚平而言,只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隔离观察和修养,便能回归家庭,回到家人的怀抱,让我们一起为英雄航天员点赞。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精选篇4

在万众期待中,《榜样》专题节日于3月25日晚如期播出,节目通过聚焦学习宣传伟大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等精神,看的过程让人热泪盈眶,看完之后让人心潮澎湃。

榜样是什么?榜样是船,让我扬起希望的帆,带我驶向胜利的彼岸。榜样是灯,照亮人生的道路,驱走黑暗的彷徨。榜样是指南针,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迷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通过观看《榜样》,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让我深切认识到王传喜那种为民谋利益、不求名利、不图报答的情怀绝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掩埋,而是更加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深刻学习。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基层的工作过程中,要谨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服务群众,扎根基层为工作导向,树立信念坚定、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形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这样的公仆精神去净化我们的心灵,去深入荡涤我们的灵魂。

该节目邀请部分今年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通过典型事迹展示、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风采。

作为党员,我们应当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应当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起到模范先锋作用。积极地帮助周围的同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全身心投入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在平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榜样是标杆,是楷模,以这些榜样为精神的皈依和行动的指南,定然会让我的教育人生更加积极向上、绚丽多彩。

央视《榜样7》人物事迹精选篇5

人物简介

艾爱国,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艾爱国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集丰厚的理论素养、实际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

1968年9月,艾爱国来到湘钢工作,在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他从学徒做起,舍得吃苦、不怕吃亏、刻苦钻研,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尤其是在焊接难度最大的紫铜、铝镁合金、铸铁焊接等方面有精深造诣。艾爱国十分注重技术传承。他主持的湘钢板材焊接实验室,被湖南省列为焊接工艺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他带过的徒弟有几百名。他还无偿地向200多名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传授焊接技术,其中有100余名考入南方电力机车集团、湖南三一重工集团等大型企业。

人物经历

1950年3月出生于攸县城关镇。196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湖南煤炭学校。1968年下乡插队。

1969年招工进入湘潭钢铁厂建安公司当焊工,在这个岗位上已干了30年。

2021年,艾爱国6年前就已正式退休,妻子孩子均在广东生活。华菱湘钢想返聘他为焊接顾问,艾爱国没有丝毫犹豫,只身留在了湘潭,留在了湘钢,留在了这块他已“战斗”52年的“阵地”。

艾爱国在华菱湘钢工作一辈子,最高职务就是焊接班班长。

2022年3月2日15时,北京冬残奥会火种汇集仪式在北京天坛公园举行。来自湖南湘潭的“____”获得者、湘钢焊接顾问艾爱国在火炬传递中担任火炬手。

2022年5月1日,参加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2022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

_____(需经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确认)

人物事迹

艾爱国是爱岗敬业的榜样,30年如一日,以"当工人就要当好工人"为座右铭,在普通的岗位上勤奋学习、忘我工作,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进厂那天起,白天认真学艺,晚上刻苦学习专业书籍,长期勤学苦练,系统地阅读了《焊接工艺学》、《现代焊接新技术》等100多本科技书籍,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绝活。1982年在湘潭市锅炉合格焊接考核中,以优异成绩取得气焊、电焊双合格证书,成为全市第一个获得焊接双合格证书者。此后,更是带头进行生产技术攻关,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83年,参加了冶金部为延长高炉风口的使用寿命,组织全国各大钢铁厂研制一种新型风口的攻关。这种新型风口是纯紫铜锥型体,重100多公斤,由铸件和锻件组成。紫铜焊件散热快,温度不易掌握,是最难焊的一种金属,加之焊件大,铸件、锻件的材质结构不同,因此,铸件和锻件的焊接成了攻关的最大难题。他大胆提出采取氢弧焊接法进行焊接攻关,并担任主焊手。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焊接,于1984年3月研制成功,安装到高炉上,使寿命比原风口延长半年,每年节能增效1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是9名获奖人员中的工人。他认真总结这次焊接成功的经验,写成论文《鸽极手工氢弧紫铜风口的焊接工艺》,以后又在深入钻研基础上写出《紫铜氢弧焊接操作法》,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情况下紫铜焊接的方法。1985年又攻克了氢弧铝筷合金的难关,撰写了论文《鸽极手工氢弧焊铝及铝合金单面焊双面成型工艺》,还带领17名焊工成功焊接了从德国引进的一台制氧机所有管道的则多道焊缝,受到德国专家极力称赞。

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