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10篇
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如何拟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1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
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从15岁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2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3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我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我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4
借书来读的欧阳修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齐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股精神,欧阳修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5
泥地上的画家
韩斡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他小时候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韩斡每一天都能看见饮酒客人的坐马,对马从心底里产生热爱的情感,并有把马的形态画出来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就抓紧空隙时间,用竹棍在泥地上练习。他依据脑子里的原始素材,加以发展,再对照实物涂点饰染。天天练,月月练,一丝不苟画的马匹体态优美,神气生动,人们交口称赞。
后得到王维资助,韩斡拜曹震为师。长期刻苦练习,加上名师指点,韩斡如虎添翼,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成了和曹震齐名的画家。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6
“一别五十载,从未曾离开”,50年前,一场意外事故,雷锋不幸倒地牺牲,但雷锋精神闪亮矗立。人们一提起雷锋,就想到他的奉献精神,比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现如今,只要有人干了好事,人们就会把他们赞为“活雷锋”。雷锋已被完全符号化,是好人的象征,隐喻着奉献、良善以及纯粹等等优秀品质。
其实,雷锋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雷锋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雷锋是一名士兵,驾驶员是雷锋的本职工作,而做好事只是其“业余爱好”。人们往往盯住一个存善心、行善举的雷锋,而往往忽略了一个工作称职、有着极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雷锋。
雷锋的岗位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不把工作当成负担,而是当做了一种快乐,有快乐、全心投入,才能深入其中,积极创新。据报道,雷锋当年驾驶的卡车很破旧,是连队出了名的“耗油大王”,但经过他精心维修保养,竟成为节油标兵车。
在那个时代,雷锋的内心深处也许没有职业道德这样的字眼,但他对职业道德有颇为形象的表达。“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些名言提到的螺丝钉,后被赞为螺丝钉精神,即像螺丝钉一样爱岗敬业。雷锋这些朴素的表达,深刻地诠释了职业道德的真义。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7
他出生于广东东莞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是民国时期担任过司法总长、外交部长、代总理的伍廷芳。他15岁时师承黄君璧、张大千、赵少昂等国画大师,学习中国画,还成为赵少昂的入室弟子。上个世纪80年代,他已经在书画界功成名就,在香港及国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并编辑出版了《中国历代名画选集》《郑板桥兰花选集》等众多图书,饮誉海内外。
这种平静快乐的生活,从继承大姨妈的遗产开始被打破了。美丽漂亮的大姨妈一直居住在香港,终生未谈婚论嫁,身后却留下了极为丰厚的财产。除了在香港价值数千万的房屋和产业外,还在英国伦敦郊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庄园。拿着大姨妈临终前交给他的藏宝图,在庄园的隐秘处找到了一座地窖的入口,钻进去后,他立即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种奇珍异宝给惊呆了:既有不同朝代的唐卡珍品,又有春秋时代的四铺首铜鉴,还有南朝时代的赵青釉四耳、明代的青花鱼藻纹鱼缸……一件件罕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让他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为了收拾这些宝贝,从1981年春开始,他放下心爱的绘画事业,做起了“地下工作者”,每天像蚂蚁一样躲在地窖里,夜以继日地清理抢救,登记造册。这些稀世珍宝,在让他激动万分的同时,也成为坠在他心上的一块沉甸甸的顽石,让他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为了守住这个秘密,保护这笔巨大的财富,防止被人偷抢劫掠,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他隐瞒着所有的亲人,甚至连同床共枕的妻子都不敢告诉。他也没有交过一个朋友,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幸福和喜悦,既无处倾诉,也无人分享。内心的孤独寂寞,恐惧害怕,如影随形般耗去了他整整10年的宝贵光阴。
沉重的心理压力让他几近崩溃,终于,他再也压抑不住,在1991年的一个春天,他忍不住告诉了妻子:“太太,有件事我对你隐瞒了10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家的那些破铜烂铁能买下英国的一个小镇。”妻子的回答让他非常欣慰:“再宝贵的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一生只想和你做平民夫妻。”妻子的一番真情表白如醍醐灌顶,让他豁然开朗,困扰了他多年的“心病”瞬时找到了医治的良方。
作为英籍华人,他决定完璧归赵,全部捐献给祖国。在他看来,这些祖上留下来的宝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应该让国人享受它们,而不只是躺在收藏家的豪宅里。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拿出自己近百万英镑的积蓄,卖掉伦敦的三处房产,筹措包装和运费,把5万余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和艺术珍品装了整整50个集装箱,分期分批地捐献给祖国大陆的几个艺术博物馆。
当他看到这些自己亲手捐献的宝物回归祖国后,摆设在博物馆里受到观众们赞不绝口的颂誉,他说,他如释重负般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欣喜和幸福。在最近的一期央视《华人世界》节目中,他微笑着坐在靠椅上,面向世界各地观众坦露自己的心迹。
他,就是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世界杰出华人奖”的英籍华人——赵泰来先生。他在节目的最后说,他在奉献中解脱了被财富桎梏的沉重心灵,从中收获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8
钱学森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的报告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批示。这些行政事务占用了他很多时问,为此他给聂帅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9
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仅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无私奉献名人简短事迹精选篇10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李春燕,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李春燕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19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正如解说词所说: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