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
你知道哪些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事迹可以产生弘扬正气,引导良好风气的功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篇1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篇2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历史潮流。1898年3月5日,一代的开国元勋应运而生,周恩来正传承了这历史的发展,以读书爱国,爱国读书为宗旨。当12岁的周恩来斩钉截铁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时,周恩来与书香、与爱国便开始了不解情缘。
1910年春天,十二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振兴中华为目标。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_。在政治生涯中,他也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读书,就要以紧跟时代为要求。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騷》、《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陽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但周恩来认为如果只是东一点,西一点,这叫作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算不得学问。周恩来提出:“读书宁精勿杂,宁专勿多”。读书,就要以“求精不求多”为原则。
1919年留学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后来,在“_”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这些正是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在为他日后投身爱国运动、吸收进步思想打下可基奠!读书,就要以贡献祖国为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但周恩来一直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发扬“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刻苦读书精神,“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并用于实践。在他生命的最后587天,谈话227次,会见外宾56次,开会32次,而他几乎天天看书,依旧如____所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读书,就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履践。
周恩来总理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用一生实践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我们也像周总理一样,发出“为中华之昌盛而读书”的青春誓言,开启别样的书香缘与爱国情!
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篇3
国家,有国才有家。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处境不同,所以爱国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心中装着祖国,才能爱国。
行以报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为了自己的祖国可以说是倾尽了全力。德祐年间,元军大举南下,朝廷号召人民抵抗。文天祥积极响应,把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后来文天祥被派往元军阵营议和,可谓是挺身而出,被元方扣押,后历经艰辛得以逃脱。真可谓九死一生啊!后在督军作战时兵败被俘,在去刑场的路上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在那个时代文天祥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屈辱地活下去,但他没有。他把他的满腔热血燃烧,将自己爱国报国的大义流传千古。
思以忧国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披头散发,浑浑噩噩地走在汨罗江边,思考着天下大势,思考着楚国当前的处境,思考着自己的一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当他听到祖国处在危机中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恨不得立即前往国都,替君王排忧解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去过后又被流放到更加远的汨罗江。在他听到楚国国都被攻陷后,抱着一块石头沉入了汨罗江底,与祖国共存亡。屈原忧国爱国,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
学以兴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小时候就立下了宏远的志向。当国文老师在一节课上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时,周恩来大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未来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国母亲,尽一份力,添一份彩。加油吧少年,为了我们的中国梦!
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篇4
当抬头仰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的会是一抹深沉的血色。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教育,同学们对革命前辈的认识不会比我少。危亡的中国是因为什么而站起来了?对,是因为他们,他们那群甘洒热血,以身许国的先烈们。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国,哪来的家。他们带着梦想,带着责任,带着浩然正气奔赴战场。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就生在那个年代,你是否有勇气担当起这份责任?你是否也会像我们的前辈们那样以身殉国? 你有没有想过,你所现在做的,是否对得起头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你现在所做的,是否对得起九泉之下的革命英灵?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着无数热血先辈顽强不屈的灵魂。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才铸就了不朽的中华魂,才来了华夏河山的阳光灿烂。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是祖国的无声召唤,这是祖国的殷切期盼!召唤着我们不断前进!期盼着我们再创辉煌!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
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中国现代女作家冰心曾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学生们不正是这样吗?他们用自己尚且稚嫩的血肉和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请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拼搏?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当代爱国青年人物事迹篇5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